融在地與國際   新水墨畫推手  渡海來臺第一代大師李奇茂  徐偉珍 8445字圖50張


圖1-主圖-思想起

引言:
李奇茂與張大千、黃君璧、傅狷夫等,都是第一代渡海來臺的畫家,畢業於復興岡大學美術系,韓國檀國大學文學博士,在臺灣畫壇耕耘六十幾年,受到藝術界的尊重。1976年李奇茂擔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專任教師及系主任、1977年獲韓國檀國大學設立「李奇茂畫伯獎學金」;1987年,獲美國舊金山市訂定11月29日為「李奇茂日」;2009年獲馬六甲州長頒發「馬六甲榮譽市民」。

李奇茂早年因應黨國政策下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多創作具政戰文藝特色的作品,後陸續投入臺灣民間風土與人物的采風,以及實驗性的新水墨畫創作,晚年以文化外交為使命,積極的將中華傳統文化藝術推廣至海外,與國際藝文界人士進行交流與展覽、講學、傳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臺灣特色。

備註:由於李奇茂教授繪作大都未記載年份,因此本雜誌以其生平事蹟輔以相同繪畫題材帶讀者進入大師的繪畫蛻變,若有年代錯誤者,切莫物怪。

圖2套馬圖
圖說:本圖寫大漠情景馬兒奔騰之勢,若非勒緊韁繩恐一發不可收拾。

圖3雙駿圖
圖說:雙駿並躍,孰先孰後?以暢快淋漓的筆墨,將速度感充分顯現出來。

圖4鷹
圖說:凌空而下的鷹,目光凌厲,似乎在尋找獵物。此作筆墨濃淡便畫圓熟,已達隨心所欲的境界。

圖5鹿群

內文:
李奇茂(1925年3月22日-2019年5月24日),本名「李雲臺」,其夫人張光正說:「或許是他命中注定要『雲』遊『臺』灣吧!」。他出生於安徽省渦陽縣(利辛縣李家莊)安徽省是中國東南部的一個內陸省份,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的大漠,土壤、植被與地貌季風氣候顯著,降雨量變化大,故創作中常有以「大漠風情」為主題之作品,如:《套馬圖》、《雙駿圖》、《鷹》等。

圖6懷素狂草

李奇茂的父親在他8歲時請了民國初年知名的水墨畫家陸化石先生為李奇茂的家庭教師,希望培養其國學涵養及書法基礎。民國三十四年對日抗戰末期,騎兵部隊駐防在李奇茂家鄉附近,部隊長官時常邀請陸老師繪製鼓舞士氣的壁畫。李奇茂看見陸老師靠著繪畫才能,獲得優渥的物質生活,讓他更有信心往繪事之路安心前進。 

圖7芥子園畫譜
圖說:《芥子園畫譜》是清朝康熙年間覆刻重刊多次的著名畫譜,介紹了國畫的基礎技法,近代許多畫家如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等都將之作為學習範本。

陸化石先生在美術領域無所不精,連傳統寺廟中的神像雕塑都可以做得栩栩如生,國畫、書法、篆刻、水彩、油 畫、版畫等也多有涉略,他看李奇茂有繪畫天份,便要求他臨摹《芥子園畫譜》學習水墨畫傳統的基礎用筆,並親授四君子筆墨和宋、元文人山水畫、摹寫文人筆墨的古意,讓他為水墨畫景物繪製打下了相當的基礎。

圖8 慈母
圖9慈母手中線-115x120
圖說:《慈母》與《慈母手中線》都是來自內心深處對母親的記憶與感懷,豪爽而不失細節的寫意筆法、人物面容的細細刻畫,每一筆都訴說著內心深處對母親的思念與感懷。

小標:寸草春暉 昊天罔極
 
李奇茂的父親是小學校長,擁有根深柢固傳統儒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並強迫他學習孫過庭 、王羲之、 柳公權、顏真卿等書法名家的字帖,但李奇茂往往將繪畫看得比讀書還重要,父親因此對其常加以杖責,但仍分毫無法削減李奇茂對繪畫的熱情。

圖10-觀音
圖說:菩薩相是李奇茂向親友證明其繪畫能力、並不再否定他走向繪畫之路的肇始。這幅《觀音》雖然是寫意畫,但形式上仍符合傳統人物水墨用筆,應該是較早期的作品。

圖11-觀音慈悲
圖說:《觀音慈悲》是繪畫結構上較為新穎的作品,應是屬於中晚期風格,本畫以彩色線條取代墨色線條,並在左方以墨色塗黑,使整個觀音相都立體、凸顯出來,事實的留白與點金,也增加了觀音像具有玉一般溫潤的氣質,遠看甚至會以為是雕刻之作。

圖12-自在觀音
圖說:《自在觀音》以墨寫形,完全跳脫傳統水墨畫之「用筆」,純粹「以墨代形」(用墨色代替形狀),應是其晚期作品。我們看到觀音菩薩的肉身、衣裳、薄紗分別用濃淡不同深淺的墨色表現之,顯得更加自由與奔放。

圖13-八仙上壽
圖說:這幅《八仙上壽》,筆墨之精彩絕倫、筆法之生動鮮明,讓人嘆為觀止。舉凡墨色深淺濃淡、人物神韻表情,無一不精,甚至在此畫中可以見到傳統水墨畫種種「筆法」的使用,並配合不同人物的角色與性格,使用不同的描法,並以描法側寫肌理,實在精彩!

李奇茂的母親雖目不識丁,卻是一位思想開明的人,全家族都站在父親這邊,要李奇茂好好讀書,不要整天只想著畫畫。母親是唯一支持他、鼓勵他習畫的人,並時常在旁邊紡織陪伴李奇茂習畫,母親工作的身影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也成為他常見的繪畫主題之一。母親時常拿他畫的八仙過海、觀音像等展示於親友面前,並說他今生恐怕要「靠畫活命」的金句,大大增加李奇茂繪圖的信心。

在母親的推波助瀾之下,有些鄉民甚至將他所繪製的神佛拿去祭拜,周圍的親友也漸漸開始接受李奇茂習畫這件事,也使得父親不再限制他對繪畫的鍾愛。李奇茂的身邊隨時帶著母親照片,還時常要求子女對母親的遺像三跪九叩,因為他覺得母親所給予他的,一輩子都償還不了。

圖14 少女與羊
圖說:《少女與羊》雖然也是寫意畫,但卻是較為精細的畫作。以色彩將羊的動物體積、犄角與耳朵的形體歷歷描繪,少女的五官開臉也十分清晰,是一幅十分工整的作品,由於畫面鮮豔、人物可愛健康,這很可能是早期政戰文藝時期的作品。

圖15-三羊開泰
圖說:《三羊開泰》與《少女與羊》相較,是一幅純粹以墨色繪製的作品,唯一的色彩便是紅色朱印。以大筆刷與墨色變化將羊的形體托盤交代而出,表達公羊、母羊與小羊的孺慕之情。

圖16
圖說:李奇茂所繪之《三羊開泰》有許多幅,即使是相同主題也可見不同墨趣,本幅圖更是瀟瀟灑灑直達「書畫合一」的境界,三羊以草書筆法寫成,並以墨色區分個別形態,饒富趣味。

小標:羊群為友 豪爽樂天

李奇茂的的祖父是外號「廷老頭」的李庭選,豪爽而好管閒事。受到祖父影響,李奇茂也成為出了名的「管家公」,為人不拘小節、慷慨相助,學生給他取「爸爸」、「老爹」與「聖誕老人」等綽號。小時候李奇茂常與祖父到嘉峪關附近馴養戰馬,放眼望去就是牛、羊成群的遼闊原野,因此李奇茂對馬、牛、羊的姿態與神情能瞭若指掌,到臺灣後也創作了許多以「馬」主題有關的畫作。

李奇茂回憶小時候時說道:「那時,我天天和羊群生活在一起,和它們嘻鬧,玩累了,摟著羊就睡著了,羊舔我的臉我都不知道。有時坐在地上玩沙子,奔跑的馬從我頭頂飛馳而過,馬的各種奔跑的角度從小就深深鐫刻在我的腦子裡。」

小標:遊歷南京 正逢抗戰

1941 年,十六歲的李奇茂與朋友到上海與南京遊歷,剛好八年抗戰爆發,父親要他留在上海躲避亂世,他只好跟著朋友一起南漂到蘇州,生活極苦,約莫一個禮拜才能夠吃上一頓飯,肚子餓時就束緊腰帶,渴了就喝運河裡的髒水,三個月過去,身上唯一的財產就是一只茶缸,不僅吃飯時用茶缸洗澡、漱口時也用它。

李奇茂與友人看到裝甲兵部隊的招生告示,想以從軍解決基本的三餐問題,當時李奇茂因長期挨餓,體重只有三十多公斤,原本因過於瘦弱要被拒收。剛好當時有一位逃兵叫做「李其茂」,他就冒名頂替,並將「其」改成「奇」,自此「李奇茂」這個名字就跟隨他六十餘年,進入部隊的李奇茂擔任的軍隊的文書工作之職,1949 年,他隨著部隊來到上海,其作品以「政戰文藝」與「反共文學」政治宣揚的題材為主。

圖17-牧童
圖18戲牛圖
圖19五子戲牛
圖20播種
圖21種瓜得瓜
圖22飼雞圖

小標:大陸淪陷 移居臺灣

不到一個月大陸淪陷,他跟隨蔣緯國將軍的船艦來到臺灣。即使在軍中李奇茂依然天天作畫,在繪畫用具與材料嚴重的情況下,他向部隊同事們索取每個月軍隊配給每個人的草紙,並以之作畫,從來不曾有任何懈怠。 

當時軍隊在農村駐防,畫作以農村題材為主,其中牛是交通運輸的主要工具,也是耕作的主力,他連續一年都在深刻的觀察牛、描繪牛的形態。李奇茂說:「牛的個性和我們中國人勤懇、儉樸,但問耕耘、不問收穫的精神最接近,也是引發我畫牛的重要原因。」1950 年,他在臺北中山堂舉行首次個人畫展。

小標:為求入學 謊報生日

國民政府遷臺初期,許多人倉促渡海,也不太清楚自己的生日。1956年李奇茂考進復興崗政工幹部學校美術組第五期,為了符合入學資格,在報戶口時便少報了約3年。創校第一屆主任為劉獅,課程以漫畫及實用美術為主,水墨畫只列為選修課程。好在1955 年由梁鼎銘接續為第二任主任,將水墨畫改列為必修,對於政戰學校的水墨畫教學功不可沒。 

1950年代末期韓戰爆發,臺灣所處戰略位置和美國簽訂了「中美協防條約」,美國軍事經濟各方面的支援,西方文化也注入臺灣社會,1960 年倡導「現代 
繪畫」,主要受到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集合藝術、新達達主義、普普藝術、存在主義、超現實主義與歐洲不定形繪畫的影響,強調一種「形象 的解放」。

小標:刻苦練習 日日精進

雖然復興崗政工幹部學校創校之初,設備簡陋,但課程或是師資都是一時之選。李奇茂深受梁鼎銘、梁中銘、梁又銘三位老師的影響,其中有「戰畫室主」的封號梁鼎銘對他的影響最大。梁鼎銘認為,西洋繪畫中的素描是所有繪畫的基礎,而水墨畫離不開筆墨。並規定學生每天用「鐵線描」的筆法速寫十種不同的人物畫。

李奇茂白天依照老師的要求畫人及動物速寫,晚上則精進臨摹老師的書畫,別人臨摹十種,他更是自我要求每天多加畫兩百張以上,夙夜匪懈地致志努力,常備不懈、娓娓不怠。李奇茂在臺灣沒有親人,梁鼎銘、梁又銘兩位老師對他來說亦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也對他照顧有加,他也從老師們勤儉的品格中明白,藝術家應當具備的修養與態度,是這樣的樸實無華。

在學期間,他除了向老師們學習速寫與水彩等西方傳統繪畫的媒材與技法之外,他也閱讀「揚州八怪」的黃慎、石濤、吳昌碩、齊白石、吳昌碩等中國古人畫冊,可說是中西兼具、博採並兼。甚至在畢業以後,他依然孜孜不倦地將自己的作品寄回學校請老師修改,可謂是自強不息,也為繪畫基礎的電機有了深厚的基礎。

圖23風獅爺

小標:以畫交流 覓得真愛

1956 年,李奇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政工幹部學校。畢業後分發到金門服役,遇到八二三金門炮戰,在烽火連天的炮聲中,他畫下了真實的戰火中殘酷餘生的點點滴滴。他親眼看見戰火的無情與殘忍,痛楚悲悽,從此誓寫人間「至愛」。

1958 年李奇茂於母校政工幹校美術科任教,1960年與張光正結婚。張氏生於 1937 年,9歲時與父親遷臺定居臺北,是李奇茂在復興崗政工幹校美術組的學妹。當時的老師梁鼎銘先生常對張光正說:「你那位學長李奇茂,學起畫來偷得凶哇!而且用功得驚人,一天能畫掉一刀紙。」

原來李奇茂居然能臨摹得跟老師一模一樣,連老師看了都認為是自己的畫。張光正為了不讓感情荒廢了李奇茂的畫藝,規定他必須先交出一、二十張的素描練習,才能跟他約會,他們每日相聚就在檢討繪畫。1960 年時,張光正 23 歲,李奇茂 35 歲,兩人結為夫妻,也因為張光正父親與星雲法師熟識,他們成為臺灣第一對佛化婚禮的夫妻。

1968 年李奇茂擔任國立藝術美術科專任老師及科主任。1970 年李奇茂將堂號取名為「采風堂」,他說:「我們的生活、文化, 跟它的風采、習慣都是我筆下繪畫的題材。我不能說過往雲煙皆為我有,最起碼我要把全世界這 種「人的生活」,都在我的筆下創作著筆。」

1970年代臺灣美術界開始盛行鄉土寫實繪畫,李奇茂在此時期畫風也轉為在地化,著重鄉土情懷,作品《吾土吾民》描繪了臺灣的人物景致及特有的動物及農產,因此榮獲第二屆中山學術文化創作美術獎。

圖24-東坡居士
圖25呂洞賓
圖26達摩
圖27國父傳
圖28國父傳2

小標:博覽史書 緬懷先烈

李奇茂早期作品,因受軍事背景的時代影響,許多創作具備政戰文藝色彩的作品,例如:「金門寫生」系列、「國父行誼圖」系列,除了彰顯黨國政府期許的軍民一心與政令宣揚目的,其不同於傳統水墨的畫風與構圖,以及實際生活與家國關係緊密結合的少見題材,讓李奇茂逐步走出自我風格,並獲得當權政府的推崇,禮聘為政工幹部學校美術組專任教師。1971年,李奇茂接受國立歷史博物館的特別邀約,創作百幅有關「國父畫傳」及「先賢先烈的壯烈史畫」題材的描繪。

在此時期中,他廣泛地閱覽史書、參閱文獻、想方設法地盡可能真實表現當時的人物場景、並一一精心地繪製符合人物時代的構圖與布局,他盡情地揮灑水墨,畫出一幅幅國父生平事蹟與歷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此時期也是李奇茂水墨人物畫探索發展不同可能性的一個難得的契機,也是他確立嘗試不同風格發展的繪製技法之一。

圖29晚鐘歸鴨(柏林鐘聲)
圖30羅馬

小標:歐美之行 眼界大開

1972 年,是李奇茂繪畫風格又一裂變的轉捩點。初春時,他經由西德,順道遍訪歐、美,他見到西方建築與街道處處講究美感與藝術性,也見識到西方美術的大膽、坦白與直率,這些美麗而不凡的異國情調深深地使藝術家的心靈受到震撼,也強烈地造成他在繪畫觀念與繪畫技法上的重大轉變。 

歐遊駐足的第一站是西德,李奇茂首次於柏林文化中心主持水墨畫個展,雖然僅短短為期一星期左右的展出時間,但每天仍有川流不息的人潮接踵而至,尤其是華裔鄉親們經常扶老携幼的在會場參觀流連不去,甚至涕淚縱橫。耳聞目見此情此景,猶感淚如泉滴,將心比心之下,發現「繪畫的民族性」感染力如此強大,自己身在海外也是孤單寂寥,更何況這一群遠離故土、遠離國情的遊子們呢? 

圖31-寫生教室
圖32 素描

小標:異邦風土 繪事交流

他也受邀於柏林的藝術學院,進行西方繪畫的基本訓練-「動態速寫及素描」的交流,他也想將這樣迅雷的筆法應用到當代水墨畫中,尋思著如何以線條的奔放或凝聚,跳躍出水墨畫的生命,展現出中國畫境上動態的意趣,這趟歐美之行,不但讓他飽受異國藝術的洗禮,也擴大了李奇茂的眼界,更使他他的畫路更加活絡自由、使筆用墨也更加大膽。

自歐返國之後,李奇茂就特別強調水墨畫當中的民族特色,因為血脈相連,這是西方畫家取代不了的特質與特色,畫中對地方色彩之情意,可加深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結、記憶的共鳴。在心神領會中,他明白水墨畫不能走從前的路子,而是應該奠基於傳統、並在傳承中蛻變,方能有新生命。此外,繪畫是打破語言溝通的媒介,除了民族性之外,也需要以其他國家熟悉之景物做畫,方有「交流、溝通」的可能,因此他也廣為吸取異邦風土人情,以拓廣自己創作的題材。

圖33-臺灣小吃
圖34-燒餅油條
圖35-水煎包
圖36-快炒
圖37-鼎邊銼
圖38-廟會
圖39-祥龍獻瑞

小標:常民寫生 墨灑國際

1980年代,政府的積極建設,創造了臺灣的經濟奇蹟,幾座大型的美術館也相繼誕生。1983 年臺北市立美術館正式開館,除引進國外現代美術品原作外,並且提供了臺灣藝術家展覽發表的舞臺。塞北大漠的豪情是對故土的思念、與爺爺一同相處的美好回憶,但終究離他遠去。在柏林個展與1970年代臺灣鄉土運動背景下的雙重影下,李奇茂展開慧黠的雙眼仔細的觀察臺灣在的的一草一木、人情世故,並將其一一寫入畫中。

他以寫意的風格、豪爽健朗的筆法、濕潤飽滿的墨色、幽默風趣的題材,將水墨畫的本質重新深根於民間,以表現本土風情和地方特色。跳脫了遠觀殿堂可觀而不可及的傳統水墨藝術,李奇茂繪製出真正的「常民文化」,真正畫出在臺灣這塊土地居住的大小故事,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臺客文化」。這一筆一畫都透漏著他對臺灣的認同與熱情,人們也可以從他的筆下感受到臺灣常民文化的親切與魅力。

圖40少女,1990
圖41十八羅漢,1994

他從來沒有忘記過旅歐之行「動態速寫」所帶給他的震撼,欲將筆墨以更快的速度觸及萬物之神韻。90 年代之後,他將這震撼轉為實際的創作品,並結合白石老人「萬物過眼皆為我有」的意境,以墨團渾暈增益了氣勢之磅礴之感,以「熟而後能法,知法以後能知無法」的磅礡氣勢,使得現代水墨畫的視野更見開明。 

1991年二月受邀於上海中國書畫院海派10名家程十髮先生的邀請,在上海市美術館舉行大陸第一次個展,他以在臺灣居住多年的經驗,繪製出許多「接地氣」的作品,舉凡臺灣的常民文化、宗教活動、小吃攤位等題材,在眾多海派畫界先進之面前展示,獲得廣大迴響,也奠定李奇茂教授於兩岸畫壇中之定位。

小標:圓滿絕響 意義非凡

2019年初,國父紀念館館長梁永斐邀請李奇茂擔任總顧問,邀請當代書畫名家,共同創作《臺灣風情》合繪大畫,並於5月16日47周年館慶時,由李奇茂大師與各個書畫名家一起替這幅合繪大畫揭幕,深具有傳承意義及價值,不料大師於24日即安詳地辭世,享壽94歲,因此在國父紀念館《臺灣風情》揭幕典禮,是他最後一次公開現身的場合,雖然坐著輪椅,但精神相當好,也說是他致力於繪製、發揚臺灣常民文化的完美絕響。

同時,以國父紀念館揭幕活動為句點,對大師來說也以以非凡,因為在政戰文藝時期,李奇茂便畫了許多國父行誼圖,加上他也曾多次在國父紀念館舉辦展覽,像是1994年起開辦3次個展、2次聯展,最近一次是2014年4月「慶祝藝壇宗師李奇茂教授九秩嵩壽暨兩岸藝術名家交流展」等,為國父紀念館留下無限資產,該館典藏他的合繪大畫作品及個人畫作共計87件,是國父紀念館1972年開館以來最大的藝術貢獻者,也是極少數中山國家畫廊多次邀請辦展的藝術家。

圖42-東京少女
圖43-日本女人
圖44韓國婦女

國父紀念館館長梁永斐表示,李奇茂是一位真正將水墨畫創新,並帶入國際的偉大藝術家,其展覽遍布日本、韓國、美國、南非、中國、白俄羅斯、約旦、土耳其、波蘭、芬蘭、巴林、馬來西亞及比利時等國家展出,藝術足跡遍布全球,是一位真正以藝術做國際交流的繪畫大師。
小標:結語

一代大師李奇茂與張大千、黃君璧、傅狷夫等,都是第一代渡海來臺的畫家,經歷過生死無常的戰火、走過多少冷面春秋,但他誓言畫出人間「至愛」,並以此受到國際注目與肯定。

李奇茂的高齡與長壽,使得畫風一變再變,不但帶動臺灣本地鄉土寫生風氣,更是鼓舞不少莘莘學子以畫筆探索家園。他曾說:「在創作理念來說,美學觀的建立是重於技法之應用,我認為現代中國繪畫創作必須要有崇高的理想,並且要有思想上的淨化。」又說:「我的題材,完全取自於民間百態,不過我比較喜歡追求人間健康的一面,為的是藝術,不僅是供欣賞,還有成教化、助人倫的功用。」可見他的現代水墨,強調一種己身的「內觀」,內觀自己的土地與人民,並可以「觀照」他人,讓他人看看我們的土地與我們的人民。

李奇茂將臺灣常民文化題材帶入中國傳統水墨,並受到國際性的肯定,這些對在地文化的貢獻與藝術創新發揚的改革,是無庸置疑的,在國際上也皆給予良好的評價。日本藝評家植樹鷹千代(1978)對李奇茂水墨藝術的評論提到:「李奇茂教授的作品其優越的素描能力,且描繪的題材廣泛,畫作主題內容取材廣泛之外,作品更能表現出其強烈的個人特色。」

他並於1977年獲得韓國檀國大學設立「李奇茂畫伯獎學金」;1987年獲美國舊金山市訂定11月29日為「李奇茂日」;2009年獲馬六甲州長頒發「馬六甲榮譽市民」等肯定,可見其畫畫功力不僅是力透紙背、也滲入國際!

 
 
李奇茂大師檔案

出生地:安徽省渦陽縣(利辛縣李家莊) 
出生年月日:1925年3月22日 
血型:B型 
身高:180公分 
星座:雙魚座

學歷:
復興崗政戰學校美術系畢業
韓國檀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經歷:
國際知名水墨畫大師
國立臺灣藝術學院教授
復興崗大學教授
美國奧立崗檀國大學常務董事長
現任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主任
國立國父紀念館第1屆展覽諮詢委員會評議組委員
專任國立臺灣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
兼任復興崗大學美術系教授
美國聖荷西大學美術客座教授
韓國檀國大學永久客座教授
中山文藝獎評審委員
全國美展評審委員
全省美展評審委員
新文藝金像獎評審委員
中央文化工作會輔導委員
教育部文化建設美術委員
教育部古物鑑定委員
中國文藝協會理事
中國美術協會理事
美國金山中華美術會會員
澳洲布里斯本美術會會員
韓國國際文化協會榮譽員
中日畫家聯合會會員
美國奧勒崗大學檀國大學常務董事長
日本水墨教育協會評審委員
中華文化海峽兩岸交流協會榮譽會長
中華全國藝文工作協會榮譽會長
中華老莊學會榮譽會長
淡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
醒吾技術學院李奇茂藝文中心總督導
評審經歷:
歷任國家文藝獎
中山文藝獎
全國美展
全省美展
新文藝金像獎
獲獎:
美國舊金山市訂每年11月29日為李奇茂日
韓國檀國大學設立「李奇茂畫伯藝術獎學金」
美國聖荷西大學設立「李奇茂教授藝術基金會」
醒吾學院設立「李奇茂藝術館」
國立林口啟智學校「奇茂藝術教育中心」
中國山東高唐成立「李奇茂美術館」
馬來西亞成立「李奇茂美術館」。
著作:
《人地兒女畫集(一)》(文圖),華欣文化出版公司,1960
《中國民謠畫集》(文圖),華欣文化出版公司,1962
《歐遊畫集(二)》,國立歷史博物館,1972
〈中國人物畫與社會關係〉,中國繪畫精神,1975
《李奇茂畫集(三)》,韓國檀國大學,1976
《李奇茂人物集(四)》,1980
《李奇茂畫馬(五)》,1984
《李奇茂畫集(六)》,韓國釜山韓洸美術館,1986
《李奇茂畫集(七)》,苗栗文化中心,1988
《李奇茂畫集六十回顧(八)》,國立臺灣美術館,1990
《李奇茂畫集(九)》,新光三越文化館,1992
《李奇茂畫集(十)》,臺北美術館,1992
《李奇茂畫集 (十一)》,國父紀念館,1994
《李奇茂素描集 (十二)》,太平洋文化基金會,1998
典藏:
作品「鄉土」獲臺灣郵政印行郵票
作品「八駿圖」獲總統府典藏
作品「夜市圖」獲高雄美術館典藏、國父紀念館、臺北市立美術館、中正紀念館、高雄市立美術館、臺中市立美術館、臺東美術館、約旦皇家收藏、巴林王國皇家收藏、韓國檀國大學、比利時德列渥美術館、馬來西亞麻六甲鄭和美術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徐偉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