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台灣意識的1930年代 聯合報 / 潘襎(作者為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2020-11-06 04:33 聯合報 / 潘襎(作者為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一九三○年代是台灣的關鍵階段,那一世代被啟蒙的台灣人,透過殖民者的近代化教育,思考台灣人未來。在美術館一場演講,台灣文學研究專家陳芳明以悸動心情,闡述一九三○年代文學家與藝術家攜手合作《台灣文藝》,回顧台灣人的初步啟蒙歷程。
啟蒙運動「啟蒙」(Enlighten)原意「光所照射」,法語對於那個世紀直譯為「光的世紀」。兩者都是出自拉丁文「自然之光」,直接排除超自然力量的「天啟」,意味著來自自然光線,促使人類本有理性自立。那個時代是相信理性與科學的,哲學家透過理性思考存在價值,英國洛克,法國盧梭、伏爾泰、狄多羅,德國沃爾夫等,皆是啟蒙時代健將。盧梭在第戎學院徵文題目:「文藝是否能移風易俗?」獲獎徵文指出:文藝是裝飾在箝制人民枷鎖上的花環,諷刺君主專制下的文藝制度與情感。往後盧梭主張回歸自然,並且寫《民約論》,成為法國大革命思想先導。
法國心性史學者飛利浦.雅里埃斯透過教育研究,建構新領域「心性史」,說明教育改變社會組織,藉由文獻、圖像建構起文藝復興以來的心性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教育的啟蒙史。中世紀以來,文法、修辭學、邏輯學、音樂、算數、幾何學、天文學等七科成教育科目基礎。傳統儒家社會,教育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育科目。東西方教育發展賽局,到十八世紀啟蒙主義興起,有了差別。西方誕生理性主義、科學精神,西方超越東方,十九世紀船堅炮利,遠航世界各地。最終理性無法駕馭科學成果,殖民主義者因為資本掠奪,壓迫弱者。
教育力量在一九三○年代促成人民覺醒,之前一九二○年黃土水獲日本帝展美術展覽會入選,藝術成就使台灣人獲民族自信。一九三四年楊逵〈送報伕〉、一九三五年呂赫若〈牛車〉分獲日本東京發行《文學評論》徵文第二名,第一名從缺只因書寫者不是日本人。他們書寫台灣低層的人民生活,激勵了文化界。
藝術與文學不只使文藝甦醒,也給予人民對現在與未來存在希望。繼黃土水後,入選帝展的有陳澄波、廖繼春、黃清埕、陳植棋、李石樵,其中李石樵成為第一位獲得帝展免審查獎的台灣人。上述都發生在日本島內,競爭的日人眾多。在台灣獲得台灣美術展覽會、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的台灣人數量更多。這些殖民時期台灣人可與日本人、朝鮮人一起競技,獲得超越他們的殊榮,在殖民時代,鼓舞台灣人的存在價值。
今天我們標榜台灣意識,但是這些最早喚醒台灣意識的文學家、藝術家的作品,特別是後者往往只剩拍賣市場高昂天價,在人民心中到底還留下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