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名家縱論/在台灣培育世界級人才
2020-11-08 03:51 聯合報 / 馬大康(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美國網路設備大廠思科調查顯示,美國過半數公司打算縮減辦公室規模,以因應疫情導致的遠距工作新常態。(路透)
美國網路設備大廠思科調查顯示,美國過半數公司打算縮減辦公室規模,以因應疫情導致的遠距工作新常態。(路透)
近期遠距工作成熱門話題,且在貿易戰等國際情勢轉變下,未來全球產業投資布局都產生巨大的變化,如何在專業能力、成本效益、市場拓展考量下,延攬並靈活運用全球人才,成所有企業的重要課題;如何具備必要技能及全球化移動能力,是台灣提升競爭力當務之急。

根據OwlLabs統計,二○一九年全球有超過一半公司允許員工遠距工作,這可提升卅三%獲取新世代人才的機率,平衡地區或全球就業機會。今年受疫情影響,愈來愈多企業採行遠距工作,或混合的工作模式,帶動線上會議、即時通訊、虛擬實境(VR)等科技,掀起辦公室去中心化革命。此趨勢下,招募人才可不受地理限制,甚至能雇用不同時區人才。矽谷不少軟體業、電玩業、設計業擴大招募全球及台灣人才,當企業在全世界徵才,台灣須做好跟全球競爭的準備。


後疫情時代,究竟會加強帶動哪些產業機會與人才需求?許多人認為疫情加速「三無經濟」發展,邁向「零接觸經濟」、「無人化生產」、「無極限應用」時代。舉例說,零接觸經濟,讓硬體設備加入語音助理、手勢控制等功能,不用透過螢幕即可與科技產品進行人性化互動,並推動數位課程、遠距醫療的普及;無人化生產,著重自動化生產、機器人倉儲與物流等領域;無極限應用,則創造精準醫療、人工智慧(AI)、智慧城市與交通需求。這些趨勢,不僅對消費行為及商業模式產生重大影響,職場人才需求也將改變。

這些轉變促使未來科技產業,會更為看重特定能力。IBM前執行長Ginni Rometty提出「新領工作者」(New Collar Worker),不僅要專業技能,更要能整合心理學、科技應用,並隨時掌握網路安全、資料科學、人機互動、AI,及認知商務(cognitive business)等新趨勢。

另一方面,科技業也更注重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UX)為中心的服務設計,以符合零接觸時代的需求。目前在UX、AI、VR、擴增實境(AR)等領域人才需求最明顯,但人才也須兼具商業洞察、科技趨勢、使用者體驗的跨域能力。

觀察過去十年台灣人才環境,也有很大轉變。從過去面臨人才外流的憂慮,近年來透過政府推動數位科技產業,已漸次奠定5G、AI,結合半導體及雲端科技等的發展基礎。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二○一九年世界人才報告,台灣在全球排名廿,其中以科學人才充足與PISA能力檢定優異最為關鍵,但也指出,台灣需要政府及民間持續努力以吸引及留住人才。

不過,過去一年國際情勢變化為台灣發展帶來契機,不少企業與人才回流,這些有海外經驗人才回台發展,創造正向的人才循環;另一方面,這幾年許多科技大廠在台設置研發中心,帶動跨國科技業加碼招聘台灣人才,Google也數次舉辦AI創新研究營,邀請海外專家與台灣師生交流,這些都對台灣人才的國際觀、技術能量及就業率提升大有幫助。

由於台灣疫情穩定,及全球企業持續投資台灣及亞洲新興國家,讓台灣深具成為國際人才中心的契機。重要的是,教育體系要持續培養學生跨域學習、解決問題的設計思維與能力,並與國際接軌,讓人才具備放眼未來局勢能力;同時透過產官學合作,善用台灣完整、密集科技產業聚落優勢,培育不絕的人才,在更多關鍵崗位上發揮所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徐偉珍老師 的頭像
    徐偉珍老師

    徐偉珍老師

    徐偉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