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與影的舞織-沉浸式藝術教育的啟發  徐偉珍撰

本文刊登於黑秀網  2020/01/20

http://www.heyshow.com/2020/01/20/mobile40521/

照片:謝亦晴提供
 

傳統藝術因為人們無法置身其中,因此與觀眾之間產生距離,拜現代科技所賜,沉浸式藝術源於18世紀初的電影特效,將聲音和光影應用於藝術創作中,營造一個包羅萬象的空間,讓觀者置身於藝術品之中,同時拉近了審美距離。「沉浸」(immersive),是結合了多領域連結的新興藝術形式,採用聲、光、電等元素,使觀眾在獲得感官體驗的同時與作品產生互動。
 
「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藝術學習的真諦不只是懂得畫畫,更要明白藝術的起源和歷史背景,具備豐富的藝術修養,知曉藝術發展的簡史,懂得最基本的藝術知識架構。藝術習得的重要路徑是從生活中獲取靈感和素材,目前大多數小朋友的學習模式,還是在每週上1-2節專業課的學習,而新興的沉浸式藝術課程則講求全方位的感官體驗。

L'atelier光繪美術館聯合彩營社舉辦了——彩營社•光繪美術館週末藝術營。以「印象派名畫」為藍本而創造的全新空間型沉浸式藝術展。光繪美術館是創造之神烏裡森(Urizen),與作為博物館(Museum)起源的九位女神謬思(Muse),結合而誕生的名畫空間,徜徉于名畫史的漫長河流之中,講述希臘、羅馬神話的由來,介紹博物館的起源與感受聖殿之美,本次展覽介紹印象派與新印象派的流派類別,與印象派代表大師莫内、新印象派代表大師梵古的生平和繪畫風格。
  

印象派在19世紀最後30年成為法國藝術的主流,馬奈、雷諾瓦、莫内為其代表畫家,於本次展覽展出克勞德•莫内(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睡蓮》連作。1880年之後,他在吉維尼造了一座小花園,住在裡面作畫,光影、色彩的描繪是莫内繪畫的最大特色,莫內對於光影的運用,已遠遠超出對物體的體驗,我們可以從抽象情感的表現,感受其色彩的運用和情感的傳遞。
 
新印象派是繼印象派之後法國出現的美術流派,代表人物:塞尚、高更、梵谷等,嚴格來說,新印象派與印象派風格差異甚遠,因為印象派著重光影的描繪,而新印象派比起客觀光影的呈現,更著力於主觀情感的表達,本次展出的文森特•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風格大膽奔放,是為表現主義的先驅,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畫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本次展覽將印象派與新印象派一同展出,主要是因為取其派別中佼佼者(莫內與梵谷)的精華展出,而這兩位藝術家恰好都是筆觸風格強烈的藝術家,使觀者在沉浸式藝術作品中探索時,可以用高解析度的光影投射,細細觀察畫家的筆法與作畫的方式,有助於對繪畫表現的啟迪。

藝術教育作為兒童「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沉浸式藝術是教育的進步,也是孩子們的福音,可以說現代的兒童算是真的趕上了素質教育的春風,小朋友們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置身於名畫之中,是一次非常特別的體驗,並邀請美術教育研究專家謝亦晴老師帶領小朋友進行這場神浸式藝術教學活動。
 
謝亦晴老師是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藝術教育與行政碩士、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文化產業博士,研究領域為文化產業理論與實務、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中外藝術資助體系、藝術與設計經紀、當代藝術評論、女性視覺藝術等,並於2016獲選臺灣設計師入口網站黑秀網《年度最佳作者》。
 
根據「L'atelier光繪美術館:印象派奇遇記」沉浸式藝術展,她將本次美育課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帶領小朋友參觀整個展覽,讓小朋友們深入得瞭解19世紀的印象派世界,第二部分是引導小朋友們畫出心中的肖像。
 
謝亦晴老師表示,很高興此次與「L'atelier光繪美術館」合作,此次的印象派光繪展,是北京策展團隊向韓國購買的IP,展覽要兼具趣味與藝術深度,本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在過程中,兒童可以把自己所感知到的筆觸跟色彩融合在他們的自畫像中,然後俊自己的創作理念,去發展他的創意。
 「我在這個過程裏面,特別重視回饋跟引導這樣子的互動式學習,所以這些小孩子們的課程成果,最後展現出來的作品,都還算還蠻有創意的。」謝亦晴說道。過程中她帶領小朋友們參觀光繪美術館、為小朋友們講解每個場景,學習印象派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克勞德•莫内(Oscar-Claude Monet)與表現主義的先驅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 )每幅作品的故事,帶他們走進鮮活的作品場景,而不再只是書本上的一幅畫。
 
秉承著寓教於樂的重要使命,此次美育活動還設置了非常特別的一個環節——在梵谷活過的阿爾勒村創作。謝亦晴說:「孩子的『畫』即是『心裡的話』,圖像色感的直覺表達常隱含著心中的想法,等待成人去理解。」在瞭解了印象派大師的世界後,肖像在小朋友心中有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可以在一幅幅繽紛的作品中,感受他們的創作熱情。 
 
謝亦晴說:「課程分為兩大主軸,展覽講解和實作,實作課程是要掌握印象派藝術的特點,進行創意多彩自畫像,最後小朋友們都獨立創作出充滿特色的肖像畫。看見孩子開心,真的有很大的成就感。」 
 
在本次沉浸式藝術展覽中,孩子可以在過程中體會到「藝術不只有繪畫雕塑音樂還藏著科學和天文」,沉浸式藝術是傳統藝術欣賞的三維升級,包含形象思維、抽象思維、靈感思維等整體的提升,以「欣賞力」給孩子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以「想像力」留住孩子的天真浪漫;以「創造力」強調每個孩子都是創意大師,給予充分的自信。

在「L'atelier光繪美術館:印象派奇遇記」中,孩子們暢遊藝術史、並在過程中撲捉藝術史閃耀的群星,使藝術更貼近生活。謝亦晴表示,很謝謝主辦方用心的組織了那麼棒的企劃,能夠與小朋友們一起嘗試體驗嶄新的教學方式。博物館做為天然的美育空間,沉浸式體驗博物館課程的核心理念,是希望以孩童的認知為主體,引導孩子在博物館的環境里探索,激發五感的感知力。

 
未來沈浸式體驗互動博物館課程使孩子們的創作語匯與表達更顯得多元生動,並擬發展成與北京各博物館合作的公共藝術教育企劃。謝亦晴說:「本次的課程,孩子們在自畫像的展現上不但吸收了印象派的筆觸色塊特色,還轉化出自己的配色與感知,並且大方的表達創作理念,小朋友們真的都是天生的藝術家!」

人們對於傳統博物館藝術,一直有一種安靜、氣質,可望而不可及的感受,進而與藝術品、與美拉開了距離,而博物館藝術結合沉浸式藝術的展演手法,使得藝術變成可與之互動的動態美學,人們將自身置身於藝術作品中,拉近了藝術品與人之間原本存在著神聖而不可侵犯的距離,並藉由近距離的觀察,讓孩子更能體會藝術家創作的精神與底蘊。

以拉近人與藝術品與美感而言,沉浸式藝術教育的確打開了人們的審美感受與心扉,但對於親近藝術教育的本質而言,沉浸式藝術教育相較於傳統博物館教育能提供的還是有限,因為為了營造一個沉浸式藝術的教育場合,往往需要較大的空間,因此本來應該被深入了解的知識,可能就因為這些空間的佔據而被簡化或省略。但在此同時,若府以專家的教學與引導,將可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並可將藝術品的知識以更有助於記憶的互動方式,而非死念書、吸收的方式,反而能更加深刻的掌握。


作者介紹
徐偉珍,筆名波西傑克珍,圖文工作者,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教育系碩士,從事文字記者、兒童文學、臺灣地方文化教育寫作,並任行天宮雜誌兒童文學作家及繪者與藝術評論專欄作家十餘年;擔任過NEWS12教育、語文、藝術文化活動的外稿編輯;在《美育雙月刊》陸續有多篇文章刊出;《生活潮藝文誌》特約作家;《獨家報導》記者。

FB:字字珍藏 - 波西傑克珍https://www.facebook.com/%E5%AD%97%E5%AD%97%E7%8F%8D%E8%97%8F-%E6%B3%A2%E8%A5%BF%E5%82%91%E5%85%8B%E7%8F%8D-111728082201295/

網頁:http://mida0928.weebly.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徐偉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