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化桃園封面故事-開蓋!掀起老街溪新風采-徐偉珍撰

1586433189018.jpg

1586433225337.jpg

 

本文刊登於

《文化桃園》第202020春季號封面故事

日期:2020-04-06

 

前言:

 

蜿蜒的老街溪曾經滋養了中壢的繁榮,後來卻因溪水污染而被居民視為毒瘤。然而2004年開始的一系列改造,已讓老街溪蛻變成生態及娛樂共存的自然景點。

 

內文:

 

以中壢老街得名的老街溪,從龍潭深窩子流入龍潭大池後,經過龍潭市區、平鎮及中壢等人口密集區,最後於大園出海,據耆老所述,有相當多的先民是從大園許厝港上岸、開墾定居,一些小船最遠甚至可上行到現在的中壢運送貨物。蜿蜒起伏的老街溪河道,紀錄了先民軌跡,也見證整個流域的人文發展與環境迭變。

 

老街溪與新街溪的交匯處是人口最密集的核心地帶,河道僅短短30多公里的老街溪,滋養了中壢的繁榮,附近著名的仁海宮、聖蹟亭則是周遭居民最重要的信仰中心。然而,隨著經濟型態從農業轉為工業,工廠林立帶來大量廢水排放,老街溪也褪去美麗與生命力,轉變為一條藏污納垢的黑水。

 

小標:加蓋不了的環境污染

 

為了解決用地不足,以及因工業廢水排放所造成的陣陣惡臭問題,1989年,老街溪被蓋上了長達725公尺的水泥商場百貨,六座空橋連接起中山、中央西路等市中心的主要幹道,29千多平方公尺的總樓地板面積雖然帶來800個攤位、1200個停車格,但卻破壞了老街溪周遭生態,更加劇河川污染。

 

加蓋工程使得老街溪河槽窄縮、周邊淹水加劇。「這個畫面對我的衝擊很大,因為老街溪像是母親一樣養育著我們,小時候我們還在清澈的河水裡抓魚蝦,度過美好的童年,可是當它變髒、變臭的時候,人們卻把它蓋起來,讓人看不見、聞不到,這讓我開始思考人跟河流的關係。」自小居住在老街溪水源頭、桃澗堡工作室的執行長巫秀淇說道。

 

巫秀淇自2004年開始從事老街溪流域的社造工作,他透過田野調查將老街溪的自然與人文風景串聯當地民眾的情感,讓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這條曾經很美麗的中壢母親河。隨著人們的聲聲呼喚,2011年老街溪掀蓋工程終於啟動,被封閉22年的自然生靈,得以重見天日。

 

小標:從人出發欣賞流域點滴

 

老街溪的潺潺流水除了帶來中壢的繁榮,也促成整個河段的人文薈萃,然而這些卻甚少人知曉,巫秀淇說,「我們應該要以『流域』的角度思考河川,從庶民情感出發,構築老街溪最美麗而完整的風景。」於是,他將一些容易被人忽視的小而美景點做成導覽動線,描繪了一幅精彩的人文地圖。

 

巫秀淇從源頭說起,老街溪有兩個最大的支流,其中一支起源於龍潭大池,另外一個支流則是馮屋大埤,這兩條主支流匯聚於伯公潭,交織出客家族群的土地公信仰。居住於馮屋大埤附近的人家都姓馮,客籍文學家馮輝岳就生長於此,「於是我們結合老街溪水源頭的概念與馮輝岳的文學作品,慢慢地讓居民認識河畔中這樣一位獨一無二的人物。」

 

除了地方名人外,巫秀淇也分享自己的住處附近有一位七、八十歲的的老先生,舉家三代都做土水維生,住家一帶所有三合院幾乎都是他建的。類似像這樣發生在流域內的庶民生活點滴,雖然平凡,卻都讓老街溪的生命力更加長存。

 

小標:多元並茂的老街溪風采

 

老街溪中壢段原來的兩棟客家三合院古老磚厝,如今改建成臺灣第一個以河川為主題的「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附近的居民徐小姐表示:「在生態館中,小朋友往往會玩得很開心他們可以看到很多動物,特別喜歡聽青蛙叫,甚至對於這裡的廁所是以前的豬圈改建的,也讓他們都感到新奇。」周圍3.6公里的無障礙自行車步道,可讓人能夠吹著微風,暢快走入大自然。

 

新光路的伯公潭橋及中興路的安樂橋,兩座紅磚糯米拱橋則別具詩意與歷史風韻,加上附近的生態公園與客家文化,一趟結合人文與生態的輕旅行盡在老街溪河畔。下游的大園許厝港也同樣精彩,10.3公頃的許厝港濕地水鳥樂園是北臺灣最大的海岸型濕地,也被列為國家級重要濕地,是愛鳥人士、生態旅遊、環境教育的最佳地點。

 

2020年桃園燈會「光之桃花源」也在老街溪沿岸舉辦,堪稱「全臺最長」的水岸燈會,在「水漾桃源、親水世界」的主題下,老街溪河段立著大量水母燈,倒映在水面上的光影,更增添老街溪的繽紛魅力與河川奇想。

 

雖然掀蓋後的老街溪目前仍屬於中度污染河川,但巫秀淇說:「或許有朝一日,當這條河流裡面的魚,不是只有琵琶鼠跟吳郭魚,還有蓋斑鬥魚、臺灣土鯽魚等這些清澈水質才能存活的魚,這條河流才算是真正乾淨!」相信,未來南區污水處理廠興建完成後,更能讓老街溪恢復以往的澄淨,達到生態、人與環境的共榮共生!

 

158643306742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徐偉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