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那些很有「市」的年代與故事   徐偉珍撰與部分攝影

6.jpg

本文刊登於桃園客家 109年4月號 第20期封面故事

 

中壢這個地名,曾因老街溪、石頭溪串流其間成為澗谷,而稱為「澗仔壢」。直到光緒19 年(1893 年)臺北到新竹間鋪設鐵路,成為往來新竹、臺北間的重要驛站,才改稱中壢。到了日本時代的1918 年,中壢通往桃園各區的輕便鐵道完工,同年中壢第一市場成立,成為大桃園地區的第一個公有市場,人潮往來頻繁,站前形成許多小市集,包含番薯市仔、果菜市場與現在的中平路徒步商圈的前身,都發源自此。

 

為配合當時「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政策,新竹州農會在桃園與中壢兩地設置「農業倉庫」,於是火車站附近的中正路集中了許多倉庫、貨運公司以及茶葉會社,而在中山路一帶則開設碾米廠、農具或豬飼料販賣店,商店與市集廣泛成立,中壢成為當時的主要貨物集散地。而民國後農牧業盛行,市場對農具有大量需求,使得中壢成為全臺農具打鐵業的大宗;又因為早在日本時期就已培育出知名的「桃園豬」,造就了「豬埔仔」與「番薯市仔」的繁榮,甚至周圍新屋、觀音的農民與百貨也來中壢設攤,蔚為時代風華。

 

北臺灣蔬果源頭在中壢

 

中壢蔬果批發市場(後稱果菜市場)起源於鐵路的交通便捷與附近市集林立。「果菜市場前身是在民國41 年,中壢中平路前半段、靠近火車站的那塊蔬果批發集中場,因為當時公路運輸不方便,所以只能倚靠火車,所以幾乎全省各地的水果都在這邊批發。」經營蔬果行的中壢市青果批發集中場自治會理事長黃錦清表示:「隨著中平路腹地有限,加上越來越多的商家成立,所以在民國65 年左右,便遷移至現在的民族路跟環西路交叉口,並成立『中壢市青果批發集中場自治會』,簡稱『中壢青果市場』或『中壢果菜市場』,至今已有68 年的歷史了。」

 

果菜市場發展初期以商號合作的模式,保留了店鋪與店鋪之間的聯盟,而這也是「全臺灣唯一」保存完整並持續有體系發展的商號組織。「一般批發市場大部分會發展成像中央市場那樣開放式的,我們這邊還是屬於店鋪式的,而全臺灣目前也只剩下果菜市場是店鋪式的批發市場。」黃錦清說:「不僅如此,我們的雨遮、招牌都有設計過,非常整齊劃一。」言談間不難看出超過半甲子蔬果運輸文化累積的自豪。

 

果菜市場與其他市場相較,生活作息有很大的不同,「從凌晨12 點開始工作,到早上9 點時差不多就已經收攤了。而一般市場的蔬果,從這邊批出去後才開始營業。」黃錦清說:「頭份、竹南、竹東還有北到鶯歌、樹林、三峽的攤商,都會到我們這裡批貨,而我們販賣著來自全臺灣,甚至世界各國的蔬果。」

 

在果菜市場工作的人們,過著與一般人顛倒的生活作息,他們樸實上進,並且學會自得其樂。在週年慶時,這些辛勤的果菜攤會一同聚餐、享受聯歡晚會與摸彩活動,這同時也是商號間凝聚情感與世代傳承、溝通的場合,這群人超過一甲子的文化凝聚,在中壢地區乃至全臺灣的蔬果及物流運輸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5.jpg

新明市場 以牛肉麵聞名

 

 1950 年代由於中壢人口增加,中壢第一公有市場(大時鐘市場)已經不敷民生需求,於是因應廣大鎮民的需求,陸續興建平鎮市場、新明市場(中壢第二公有零售市場)。

 

新明市場位於交通便利的中壢區明德路上,永川、新明兩間由經營超過一甲子的川味麵店,締造了最廣為人知的牛肉麵朝聖地。早期桃園客家人以農耕維生,大多是不吃牛肉的,但隨著國軍來臺、眷村林立,帶來多元的飲食習慣,因此牛肉麵成為知名的「中壢三寶」之一。除了牛肉麵之外,新明市場也以眷村美食聞名,傳統道地的雲南美食,是許多老饕的最愛。

 

不同族群的人們一起聚居於此,新明市場除了熱鬧之外,東西也物美價廉,一旁有名的當屬經營「歡喜素食」的在地客家人劉小姐,39 元的便當內就有6 道菜,且講求衛生、便宜,完全不加味精!談及經營素食店的原因,劉小姐笑說:「提供民眾便宜又乾淨的素食,是為了結善緣。」此外,很多店員都是義工,甚至還有法師呢!

 

傳統市場比起生鮮超市來說,保留的是一種來自手心的溫度、全然手作的美好滋味。「客家人也是會做饅頭的!」來自楊梅、在此定居的客家人鍾秋英在市場邊經營「饅頭超人の手工養生饅頭店」,傳承父親的味道,將小時家中做饅頭的簡單作法加入新巧思,以老麵發酵外,也因應現代人追求健康的風潮研發創新口味。此外,客庄中的市場中不乏米食攤,游鎵溱將媽媽的手藝帶來了市場,自信展示列陳在攤上的發粄,各個結實厚重;兼做美容的她,早上賣完米食後下午還接續為顧客挽臉。

 

新明市場於1990 年因應都市更新而改建成多功能大樓,2016 年, 大時鐘市場拆遷,部分攤販也遷移至新明市場營生,此外,不少人也在退休後選擇在新明市場二度創業,如新明市場一樓經營大眾豆花的羅乾坤與二樓經營精品販賣的葉小姐,都是退休後的客家人,因為自我理想與人生規劃,而選擇在市場擺攤營生。

 

@圖說:

P14

外省移民引入了牛肉麵,成為了著名的中壢三寶之一,飄香數十年。(子宇影像攝)

P15

因應飲食型態的變化,鍾秋英將小時家中做的簡單饅頭加入新巧思,如她招牌的全麥堅果口味。(子宇影像攝)

葉小姐原本在工廠工作,年屆退休在市場找尋事業第二春。(徐偉珍攝)

游鎵溱除了米食外,攤位上也有自製醃物,像未炸過的紅糟肉顏色淡紅,沒有染劑的人工色調。(子宇影像攝)

羅乾坤以自製豆花得到了市政府2018 年度市集名攤的認可。(子宇影像攝)

4.jpg

生鮮超市買不到的人情味

 

萬利市場是民營市場,據在地攤商的說法,起碼有60 70 年的歷史,1990 年代,有些攤販因新明市場的拆建,而遷徙至萬利市場擺攤。客家人葉小姐的「永吉食品行」在搬進萬利市場營業之前,已經在新明市場擺攤20 多年,她說:「以前在萬利市場是一位難求,但現在超市那麼方便,在菜市場求生存變得不容易。」

 

「因為超市購物方便,有一陣子我很少去傳統市場。」前來購物的七年級生余小姐回憶道:「直到一次買秀珍菇回家,被媽媽嫌不新鮮,我才又重回菜市場。而這些年來也因為與常光顧的攤販有了默契,老闆都會為我預留物品。」萬利市場的管理員、本身也是客家人的鍾小姐說:「我們的東西品質高也比較新鮮,或許售價較貴,但買東西真的是一分錢一分貨,有的蔬菜賣得便宜,細看早

已過老,甚至還可能是被人挑剩才重新包裝便宜販賣的『凝貨底』。」在市場裡,攤商也經常會傳授顧客食材的選擇甚至料理方式,而這正是市場有別於超市的魅力所在。

 

儘管現在超市、大賣場或網路購物都非常的方便,菜市場仍保留了無可取代的魅力。「很多人來菜市場是對於攤商的熟悉與眷戀,」鍾小姐說:「現在很多年輕人吃個東西,就用手機APP外送,方便卻少了與人的互動;菜市場不一定便宜,賣的卻是老闆的服務與貼心,熟悉後相互『講價』與老闆大方地『搭秤頭』賣相送,互動時都充滿著溫情與關心。」原來,傳統市場除了販賣商品之外,還有超市、大賣場買不到的溫度與滿滿、厚實的人情味。

 

@NOTE:

1. 凝貨底:凝有凝聚、聚集的意思。即閩南語的「下貨底」,攤商本錢賺回後,剩下的殘缺或次等商品,通常會便宜加減售出,賣多少賺多少。音kienˇ fo daiˋ/kien foˇdaiˊ。

2. 講價:買賣時議價,音gongˋga/gongˊ gaˇ。

3. 搭秤頭:陪襯、附贈,音dabˋciin teuˇ/ dab chinˇ teu

 

@圖說:

P16

萬利市場據說是有6070 年歷史的民營市場,熱絡程度不輸新明市場。(子宇影像攝)

p17

生鮮超市多少衝擊傳統市場的生意,經營永吉食品行的葉老闆娘從新明市場遷過來後,持續堅守自己的熟食生意。(字宇影像攝)

9.jpg

番薯市仔2.0 版 百年市場也能有新意

 

1910 年起「桃園豬」盛行,中壢老街溪旁的博愛路、中原路一帶的「豬埔仔」是全臺最大的豬隻交易地,商人就會順路在民生巷購買番薯作為飼料,周邊的農人、商販也在此聚集,形成市場集散地, 被稱為「番薯市仔」,這就是興國市場的前身,也說明為何興國市場的LOGO 是番薯寶寶。目前興國市場以百貨公司為經營方向,提供中央空調、停車場、大型摸彩與贈品兌換等活動,讓消費者在此購物更加便利。

 

80 歲的湯元發與70 歲的宋隆發都是土生土長的客家人,與同在番薯市仔擺攤認識的魯李仁為多年好友,2005 年民生巷拓建,他們三位就揪集番薯市仔的攤販遷徙到現在的興國市場,2006年興國市場在3 人的努力下施工完成,由魯李仁擔任主委,湯元發與宋隆發擔任創始委員,目前他們在興國市場擺攤15年,加上在番薯市仔的日子,已過了50 多年的菜市場人生。

 

「那時候桃園的工廠很少,只有中壢一家六合工廠, 大家都很窮,10 戶人家有7 8 家都有養豬,過年到了就賣豬換錢,因此番薯需求量大。」身為興國市場的元老之一,宋隆發對番薯市仔的起源侃侃而談:「番薯市仔以前在民生巷,最起碼有60 70 年的歷史了,那個時候賣番薯就有劉、莊、林、宋4 攤,其中姓宋的就是我爸爸,後來因為大家想買番薯就會到這,所以自然而然就把這裡喚作番薯市仔。」

 

以前桃園是農業社會,幾乎都是菜園。然而因應產業結構轉變,宋隆發後來便改賣內衣:「早在番薯市仔時期我就改賣內衣褲,從出生嬰兒的內外衣到老人家的內著,這裡通通都有。」

 

湯元發接著說:「他賣衣服、我賣鞋子,至今已經超過50 年了。」也因此培養了不少老主顧,有人還會特地遠從楊梅過來,詢問下才知道,店所販賣的拖鞋與木屐非常實用又品質高,讓顧客願意大費周章前來購買。

 

而賣乾貨與鴨蛋的陳玉嬌,則是承續父母在番薯市仔時的攤子,她指著母親擺攤時的珍貴老照片說:「那是民國50 年代的事情,當時還小的我就是被番薯簽養大的。」

 

興國市場的主委魯李仁,在番薯市賣精品20 多年,因此創辦興國市場時,就將「時尚」列為重要元素,不但周邊沒有流動攤販,還提供wif i,讓人可以邊滑手機、邊逛市場;休息區、娃娃車及兒童設施,讓更多母親可以安心逛市場,此外,生鮮、服飾、蔬果等消費皆可刷卡,不但曾榮獲桃園北區示範市集,更連續3 年獲得經濟部評選為四星級樂活市集與綠色市集的雙項殊榮。

 

說到市場必備的菜攤,83 歲的莊王停阿婆說著一口流利的客家話,戴著斗笠坐在攤位中央,不時俐落地幫忙攤位補菜。阿婆從14歲起,就在連棚子都還沒有建起的番薯市仔挑著擔子就地擺攤,後來阿公負責在菜園種菜,她則專門挑到市場販售,夫妻倆養育了一家人,也快將近70 年,成為了中壢在地人信賴的老攤。「以前在番薯市仔擺攤,冷熱天都辛苦,現在搬來興國市場,室內擺攤環境好多了!」阿婆說道市場環境的改變非常大。她至今仍依循著清晨45 點到菜園整理貨品再上市場的規律生活,攤上葉菜類,都還是莊家自種把關的蔬菜。

 

興國市場內有許多攤販從擁有百年產業的傳統市集番薯市仔搬遷而來,在諸多元老的努力下,興國市場乾淨、舒適、明亮, 少了傳統市場的雜亂,卻少不了傳統市場的人情味,也向我們證明,只要因時制宜,傳統產業也可以變得很「fashion」!

 

@圖說:

P18

百貨公司化的興國市場乾淨、明亮,翻轉一般大眾對傳統市場的印象。(子宇影像攝)

p19

興國市場可以憑購物集點數兌換贈品,上有LOGO番薯寶寶。(徐偉珍攝)

p20

湯元發夫婦的招牌是臺灣製精品鞋,經營數十載累積不少中壢外的老主顧,可想見當時番薯市仔的繁華。(子宇影像攝)

50 年代陳玉嬌母親在番薯市仔擺攤的珍貴老照片。(陳玉嬌提供)

陳玉嬌的乾貨店其中一項主打產品,是從媽媽傳承下來的鴨蛋。(子宇影像攝)

P21

莊王停阿婆即使83 歲了,從菜籃補菜、認菜、拿菜的動作依然迅速俐落,不輸一旁的年輕員工。(子宇影像攝)

在力圖百貨公司化的興國市場中,依然能見到令人倍感親切的南北雜貨。(子

宇影像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徐偉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