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桃園客家封面故事-吃逛早市 闖進一日的繁忙  徐偉珍撰

1.jpg

桃園客家封面故事-吃逛早市 闖進一日的繁忙

本文刊登於桃園客家109年4月號第20期封面故事

 

桃園市人口組成份子有客家人、閩南人、外省人、原住民及新住民等,其中客家人高達90 萬人,為全臺之冠,一旦有人口、聚落,市場便自然而然形成,市場中自然也少不了客家人發展與傳承故事。

 

市集、市場形成的首要條件就是交通良好的運輸與儲物環境,「鐵路的開通帶動了中壢的繁榮,許多店家的貨物都透過鐵路載送,經由鐵道旁的倉庫、運輸行存放、配送,再由輕便車、人力或是牛車送至店內。」桃園藝文陣線理事長劉醇遠說道。隨著一間間嶄新的生鮮超市、賣場等林立,不難看出民眾的消費場域與習慣的變遷;然而傳統菜市場也與時俱進,逐步朝向現代化的整潔環境與空間規劃改善,但不變的是人與人互動中無可取代、未經包裝的溫情。

2.jpg

一般民眾的習慣是上早市買菜,但是卻少有人知道,這些市場、市集,是什麼時候「醒」過來的?凌晨23 點,天都還未亮,就能見到批發市場裡外攤販忙進忙出,匆忙的小貨卡、機車匆促穿梭其間,不熟悉的外地人造訪常險象環生!緊接著在清晨56 點,攤商陸續就位,即是一般大眾熟悉的早市。若清晨走到傳統市場,僅花20 元就能買到足夠一家人喝的傳統豆漿,熱呼呼地拎在手上,比起便利商店賣的罐裝飲料,硬是多出幾分溫暖與紮實。

 

儘管現代超市可能也賣蔬果、食品等等,但又怎麼能夠比上菜市場中的現採新做的新鮮呢?在市場擺攤的零售商品中,除了基本款的生鮮肉品、蔬果,眼睛雪亮的顧客會發現,客家族群為主的市場彷彿「醃漬品大觀園」,深刻體會到客家人醃缸文化的豐富多元,舉凡:毛豆、黑豆、筍乾、菜脯乾、豆腐乳、醃芥菜系列、醃生薑等,小攤販將各式各樣的醃漬品擺放齊整,等待明眼人選買,成為餐廳間、家庭餐桌上的客家好滋味。

 

當然,客家人的飲食中不能缺少米食!記得一回逛市場,看到攤位上剛出爐的菜頭粄,蒸氣還熱呼呼向上直竄,有素食的、放蝦米的、芋頭的等等,簡單的粄口味卻變化多端,令人選擇困難。接著好戲來了,老闆俐落切粄的不是刀子,而是細線,切線整齊劃一,份量分毫不差,絕對不只是試吃,還讓民眾看到特殊本事。

 

在市場的攤商求生存全憑真本事,沒有「三兩三」又豈敢「上梁山」,能在傳統市場的眾聲喧嘩中奪人眼目的,還有賴市場老闆獨特的表演與叫賣功力。傳統市場中最可愛的是殺價的角力賽,常見攤商與顧客雙方來回語戰數回合,就為爭一個有利於自己的好價格。現在市場經常是族群多元的樣貌,部分福佬化的客家人能以閩南語喊賣,相反地,一些閩南族群為融入環境,上口幾句客語招呼也是常見。客庄中,客語的講價廝殺還是親切,這種人情濃厚的互動,正是專屬於傳統市場的魅力。

 

除了食物外,各色百貨商品,也是傳統市場的中堅份子,稍晚起的他們,當午後生鮮食材攤位一一撤退,就剩下這些商家持續駐守。賣化妝品或是染髮劑的老闆娘會讓客人體驗產品,有時能看到許多女性,等待著老闆娘幫自己免費化妝兼試用化妝品,場面非常有趣。有次逛市場雜貨,一個賣絲襪的阿姨,為了讓客人親見絲襪的彈性,不停在大腿上套不同的絲襪,而且左右腳還不同顏色。此外,許多媽媽特愛去市場做挽臉,那攤位阿姨的巧妙手藝簡直是一種藝術,在臉上施滿白色粉末,用一根線就可以表演,每次做完,都感覺她雙頰肌膚光滑,容光煥發。

 

當一日接近尾聲,人潮便湧入了黃昏市場,尋覓晚餐食材或現成熟食。在我熟識的市場一角就有家客家麵攤,熱呼呼的拌麵被分裝在好幾個紙碗裡,後面常常是一群大排長龍等著吃麵的在地熟客。一邊則是家人經常光顧的南北貨店,店內的自製拌醬風味特別美味,老闆總是耐心依客人的料理需求推薦配料,笑笑地回應:「如果還不會用,我每天都會在這裡擺攤,可以再來找我!」附贈老闆專業教學的溫情,正是傳統市場讓顧客信賴、眷戀的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徐偉珍老師 的頭像
    徐偉珍老師

    徐偉珍老師

    徐偉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