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jpg

舊時安平鎮 優遊鎮興里  走一趟親水陂塘綠生態  徐偉珍撰

 

本文刊登於桃園客家季刊第21

 

@刊物:桃園客家 1096月號 21

@欄名:封面故事──識花草

@欄楣:有閒來尞

@大標:舊時安平鎮 優遊鎮興里

@副標:走一趟親水陂塘綠生態

文/徐偉珍 攝影/子宇影像 圖片提供/阿霸妹生活站

4.jpg

鎮興里是平鎮區第2 大里,舊時稱「安平鎮庄」,是平鎮最早墾拓的地區之一;1946 年,客家人黃金龍在現今平鎮區興建「千頃第」作為「黃復興號」本家,逐漸成為盛極一時的北部中藥材商。看見了家園的潛力,黃家三代、鎮興里青年里長黃志杰先由發掘黃復興號的中藥文史故事出發,希冀將「安平鎮庄」做出特色,進而將鎮興里打造成一個親子共遊的綠生態。

 

綠水溪旁出發 文史底蘊創特色

 

1946年,客家人黃金龍在平鎮市興建「千頃第」,目前為知名的三合院歷史建築「黃復興號」中藥材行之本家,千頃第」是黃家的「人望」堂號,當年黃金龍探知菲律賓地區炎熱,不少居民中暑染疾,在台灣的日軍也因為水土不服罹患感冒等症狀,因此研發出消暑強身防疫的仙草涼茶,至今「黃復興號」子孫,也大都繼承家業,擔任中醫或是從事中藥材商的工作。

 

身為黃家三代子孫,黃志杰對於中藥的味道很是熟悉,從小與植物為伴,猶記童年時,幫忙採集梔子籽與整理中藥材時,小小的手指經常染成美麗的橘紅色。「因為河壩流經的區域都在樹蔭下方,早期綠水溪被稱為蔭溝。」綠水溪是大坑缺溪支流,過往黃家人就在黃復興號門前的溪水中浸泡、洗滌藥草,現今為方便都移往自家庭院處理。溪旁是通學古道,沿途10 處以上的洗衫坑,走走停停,彷彿能想見許多婦女們邊洗衫邊打嘴鼓的身影。

 

1593414162695.jpg

鎮興里是平鎮區第二大里,昔日被稱為「安平鎮」,在黃志杰的努力下,爬梳出1895年乙未抗日時期,第一批抵抗日本人的民團,原來就是在地的客家居民。「客家人隱身在瓦窯湖的刺竹林中,以刺竹形成天然的屏障,攻打日本人。」說話的同時,波光粼粼的瓦窯湖與稀稀簌簌刺竹林彼此的耳鬓斯磨似乎在回應著這段歷史。「客家人平常種田看起來樸實守本分,沒想到打起架來那麼兇」黃志杰打趣的說:「這是當時的日本兵說的,客家人是當時抗日最兇的『悍民』。」

 

畫面運鏡於現代,是另外一段客家人與竹的故事。2018年,黃志杰靈機一動,以「走動式戲劇」的方式,運用在地農田的特色,進行地景展演,於元宵節時期,邀集鎮興里300人與平鎮里200居民,500人在夜晚舉著用竹子做成的火把,走到兩里間的農田邊界處交換燈籠,場面壯觀無比。無論是1895年安平戰役的刺竹,或是2018年的客家火把,都顯示出竹與客家人之間親密又溫馨的情誼。

 

黃志杰回鄉打出「1895 安平鎮之役」的旗號,以古戰場的歷史,成功為平鎮區區隔出自身的特色,而後結合自身景觀設計的專業與社區營造的熱情,逐步向各單位爭取資源,由自家黃復興號的點開始,擴及線至面累積環境修整的結果,慢慢建構出屬於自己想像的平鎮特色,打造鎮興里成為一個環境、文史底蘊兼具,適合親子共遊的宜居社區。

 

「阿霸妹生活站」是黃志杰與當地的社區媽媽一起打造的社區營造小站,鎮興里的自然環境,能讓阿霸妹們能盡情發揮手藝,讓民眾重溫草根氣息,婆婆媽媽們也往往會很開心的跟人介紹「我是這個里的阿霸妹唷!」

 

黃志杰表示:「韓國有阿珠媽、中國有大媽、日本有歐巴桑,而鎮興里則有臺灣客家的『阿霸妹』,『阿霸妹』是客語的『伯母』發音,『霸』則代表客家人不是好欺負的,『妹』則是客家話中有許多對女性都用『妹』表現出客家文化的精神!」

 

「阿霸妹生活站」的社區營造品牌,正是鎮興里改造變身的核心團隊。透過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幫助,由駐地的幾位在地桃園青年與社區民眾共組團體,連結社區的力道,共同重溫草根氣息,像是自營「大地農場」或開設社區課程,在參與並盡情發揮手藝的過程中,也讓社區居民對鎮興里產生自信與歸屬感。

 

每逢洛神花開的季節,「阿霸妹生活站」就會製作洛神紅球薑手工皂、醃製洛神花與其他相關周邊產品等,她們還會用洛神花的天然色素,將飯染成豔麗的紅色;在暑假期間舉辦的「甲蟲王者夏令營」,讓孩童在解說老師帶領下,實際觀察鎮興里甲蟲生態活動,也豐富自己對昆蟲的知識與見解。

 

 

文史看向環境  邁向親水綠環境

 

由發掘故鄉文史底蘊出發的黃志杰,逐漸將目光投向更遠的目標,簡單提到「中藥故事園區」、「石駁生態園區」、「鑊篤陂塘生態公園」3 區塊的新願景,石門大圳自行車道,正將3 個區塊串連成了一個完整的散步地圖。他回憶起小時候,自己常常動手做膠筏,浮在黃家附近的八角塘玩耍,「舊時的孩子都與水很親近,我也希望透過更多的方式增加大眾與環境的互動,拉近大眾與水的關係。」「裡面有外來種的布袋蓮,目前想用食物鏈的方式去抑制,例如放一些大頭鰱去吃它的幼苗。」黃志杰說,除了以生態工法去抑制外來種的侵入,他也期望與附近國中小合作,讓學童透過環境復育體驗,實際參與外來種的分辨與清理,與水更親近。

 

鄰近里辦公處的「石駁生態園區」,可以由茅園埤一旁的坡地,一窺石駁工法的痕跡。近年新設的心怡草坪、綠映公園,宜人的環境適合舉辦市集與活動,近期打水漂的活動,就是結合他小時記憶所設計出來的親水體驗,也是在為未來的規劃測試水溫。「我打水漂最多是23 下!」黃志杰自豪笑說,臺灣最會丟水漂的人,都集中在宜蘭、花東一帶碎石海岸邊等近水區域,桃園則因為有陂塘得天獨厚的養成環境,讓舊時孩子們都練就了一身打水漂好功夫。小時候,他們都拿庄中的碎屋瓦在水塘邊比賽,現在他會偷偷從阿霸妹的工作坊裡帶幾個做好的水漂石試丟。另外一方的「鑊篤陂塘生態公園」,則是鎮興里的植生復興根據地。

 

「風微微、風微微,孤單悶悶在池邊,水蓮花滿滿是,靜靜等待露水滴。」輕輕吟唱著台灣戰後時期的一首台語流行歌曲《孤戀花》,歌詞中的水蓮花,其實就是早期遍布南桃園台地的「台灣萍蓬草」,如今「台灣萍蓬草」的盛況已不復見,全台僅剩3口埤塘有此植物,其中一口就在鑊篤埤塘生態公園。黃志杰說:「萍蓬草是台灣特有種的水生植物,需要水比較乾淨的地方,而且水溫也要一定的溫度,原生池在我們這裡,保存最完整,是一種國寶級的植物。」

 

「鑊篤」2 字來自客語的「鑊嫲篤( vog maˇdugˋ vogˋ ma dug)」,是大鍋底部的意思,黃志杰踏訪地方耆老,找回舊名是希望替代數字名稱冷冰冰的編碼標號。提到消失國寶級的植物──臺灣萍蓬草,黃志杰說道:「以前記得萍蓬草到處都是黃花一片,鎮興里正巧幸運保有一口原生陂塘,未來希望能在鑊篤陂塘中慢慢將萍蓬草復育起來。」陂塘旁的溜滑梯,上上下下都是精力充沛的孩子,適合親子玩耍之餘,多識草木親近自然。聽了這麼多,你心動嗎?一同到鎮興里來場生態踏青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徐偉珍老師 的頭像
    徐偉珍老師

    徐偉珍老師

    徐偉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