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海洋文明的眺望
2020-11-19 04:32 聯合報 / 潘襎
台灣四面環海,如果沒有大航海時代的開啟,台灣依然是一座海上的原住民樂土。一五九三年豐臣秀吉擔任關白,君臨日本,一度得意洋洋地派人持著招降國書〈高山國招諭文書〉,來到台灣,希望「高山國」納貢稱臣。
就在一五九三年前一年,日本派兵朝鮮,漢城陷落,朝鮮國王逃過鴨綠江,明軍保護著落難的國王揮軍入朝,戰爭將朝鮮蹂躪得滿目瘡痍。當豐臣秀吉使者原田孫七郎到達台灣時,散落各地的部落社會,卻使得這個使者不知如何應對,台灣倖免於被日本招降的命運。
此後卅年,荷蘭人從澎湖來到台灣建立城堡,開啟台灣近代海洋文明的前身。然而,根據考古文獻所知,在台灣各地的古代出土遺跡顯示,台灣在日本人、荷蘭人、西班牙人還沒有到來之前,早已有國際貿易產生,台灣的海洋文明應該可以追溯到更早歲月。
大航海時代將台灣推向國際帝國主義競爭者手中。但是,今天生息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絕大部分是使用著農業文明,包括最接近大自然知識的節氣。我們對於海洋的知識太過單薄,也過於稀少。
法國位居大歐洲大陸,然而,法國許多領土卻是面向海洋,十九世紀後期法國國家講座教授朱爾.米謝勒(Jules Michelet,一七九八—一八七四)寫作龐大歷史著作,他是初次使用「文藝復興」語彙,並且定義為「再生」的學者。讓我關注到的是他留下從自然史角度寫作的《大海》(一八六一)、《山》(一八六九)這樣特殊著作。
他將眼前的大自然以及生息於自然的人類文明融合為自然歷史,從一位海岸上的人所眺望的大海開始,逐次描繪海邊的景致。這位歷史學家如同一位自然科學家一般,採用實證主義的精神,然而卻擁有充滿詩情的筆調,描繪了他獨自的海洋與陸地的文明史。正是這種人與大自然相處下的存在感受以及經驗,人類才能懂得自己如何生息於這塊土地上面。
日本近代地理學家、政治家志賀重昂(一八六三—一九二七)在甲午戰爭那年寫作了《日本風景論》,對於日本的自然景觀透過實證主義的登山者角度,使用詩人般的筆調,描繪出山脈的宏偉與柔美,開創了日本近代對於大自然美感的觀看視野。
法國畫家塞尚晚年時常以聖維多利亞山為題材,不只如此,他從小到老都為這座山所著迷,流著汗水、背著食物去攀爬。聖維多利亞山不是一座遠處被描繪的對象而已,而是塞尚使用身體盤桓遊歷,運用鼻子嗅到樹木與芳草味道的一座山脈,還有他在樹蔭下留下美好的休息記憶。大自然的魅力在此。
朱爾.米謝勒寫作《大海》時,那時期法國已經跨海航行到世界各國,因為海洋已經成為這個國家歷史生命的一環。生息於大海當中的我們,面對茫茫大海,今天的我們又知道多少海洋知識與其文明呢?
(作者為台南市美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