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用母語 一點一點找回文化
2020-11-18 02:12 聯合報 / 吳貞瑩
長期投入原民運動的阿美族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發現,最根本問題還是在文化認同。馬躍說,他的父母那一代受的是日本教育,他這一代受的是中華民國教育,他的孩子受的是台灣人的教育,三個世代,教育隨主流社會而變遷,弄到最後,連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是誰。
馬躍認為,要讓台灣人認清楚我們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每個人都要學習尊重其他人,只有找回自己的文化認同,並且學著去尊重別人的文化認同,台灣才有真正成為成熟社會的一天。
為實現理想,他選擇從母語教學開始。馬躍認為,只有從小朋友牙牙學語階段待在母語環境,才能將斷層文化認同接起來,「我們要用自己的方式,教育我們自己的孩子」,用母語把失去的文化一點一點找回來。
隨著幼兒園的小朋友不斷成長,馬躍正努力讓南島魯瑪社有個固定的上課基地(目前教室由族人借用),且為即將進小學的學童申請自學,希望將來可以一路培養更多母語嫻熟的部落年輕人。
去年4月創立的南島魯瑪社,是台灣第二個全部以阿美族語教學的母語共學園。創辦人馬耀˙比吼是國內知名原民運動者,他從長期投入原民運動經驗中發現,教育才是回歸多元認同的根本,於是回到家鄉,創立這所共學園。「魯瑪」是家的意思,馬躍說,家是每個人的根本,「只有讓我們的孩子清楚地知道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才能在台灣這個多元社會安身立命。」
「好幾位老人家都跑來跟我說,他們好高興,我們的部落有救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