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我如何不想他?《國風·王風·君子于役》白話翻譯講解   徐偉珍撰

 

今天要講解的是《細說詩經》176頁《國風·王風·君子于役》,本次的講解課程比較特別,除了加上我自己繪製的動畫外,也找到一首跟此主題相應和的歌,彼此對照欣賞,更能體會審美意趣。

 

詩序:「《君子于役》,刺平王也。君子行役無期度,大夫思其危難以風焉。」意思是《君子于役》是一首諷刺東周周平王的詩,關於周平王的背景故事,我們在上一首詩《黍離》的講解中有提到,有興趣可以回去看上一篇《黍離》的講解。

 

那諷刺周平王什麼呢?君子在外當兵遲遲不歸,他的同僚(大夫)擔心他的安危,所以做了這首詩諷刺時政。君子在那個年代講的都是貴族階級,後面大夫一樣也是貴族階級,所以解釋為同僚。這首詩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妻子懷念遠出服役的丈夫的詩;另一種是同僚擔心遠出服役的朋友安危。友情與愛情,您選哪一種呢?我折衷選第三種,就是男子以女子的心理所做的閨怨詩,這樣就可以符合詩序中說做詩的人是大夫的條件。

 

現在進入到原文講解。

 

《國風·王風·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雞棲於塒。

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於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無飢渴?

 

這首詩有兩章,章八句,首句都是以「君子于役」起興。役就是戰事、當兵,像是役男就是當兵的男生,于就是到的意思。「君子于役」就是這個君子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從軍。有學者認為這個君子是沒落的貴族,因此家裡面還會飼養家禽家畜、從事勞動的農村生活,也有學者認為是妻子的丈夫,他的丈夫可能是沒落的貴族、也可能是一般農村勞動人口。但我認為君子就是一個尊敬的稱謂,在那個沒有電視的年代,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舉目所見都是相同場景,即使詩中提到這些動物,也不一定就是這位君子家裡面養的,而是所以本詩以所見景色興起一種情懷。

 

每章第二句:不知其期、不日不月。

「不知其期」就是這位君子出外當兵時間很久,久到無法計算有幾天了,同樣的,「不日不月」就是不能以日、月來計算,因為日昇月落算一天,所以不日不月就是不知道經過多少天了,「不知其期」、「不日不月」都是比喻經過漫長的時日,數不清有多少日子了。

 

每章第三句:曷其至哉?曷其有佸?

曷就是何 其就是日期、期限,曷其就是什麼時候,至就是到的意思,曷其至哉,就是什麼時候回來?曷其有佸(ㄏㄨㄛˊ),佸是到、至的意思,跟曷其至哉意思相同。

 

關於「佸」這個字,《韓詩》:「至也。」;《鄭箋》:「何時而有來會期?」;《毛傳》:「佸,會也。」,也就是有「到達」、「見面」兩種說法,當然要「到達」才能「見面」,因此「曷其至哉?曷其有佸?」也可以翻譯成你甚麼時候行役歸來與我見上一面。

 

每章第四句:雞棲于塒、雞棲于桀。

「塒 」ㄕˊ:鑿牆做成的雞窩。《爾雅.釋宮》:「雞棲於弋為榤,鑿垣而棲為塒。弋 ㄧˋ:小木椿;榤 ㄐㄧㄝˊ:雞棲息的小木樁,同「桀」。塒 ㄕˊ:鑿牆做成的雞窩。垣ㄩㄢˊ:矮牆。

 

「雞棲于塒」、「雞棲于桀」就是雞有牠棲息的地方,或許是在矮牆上的洞,也就是塒;也或許是在小木椿的圍籬裡頭,也就是桀。但這個行役的君子,在外面辛苦那麼久了,卻沒有棲息的地方啊!

 

成語:「聞雞起舞」,天剛亮時,雞就會叫,聽到雞叫,就馬上起床操練武藝。所以「雞棲于塒」、「雞棲于桀」的寓意在說,像雞這樣勤勞的動物,累了也有地方休息、累了也會回家,那位君子行役在外如此長的時間,也沒有辦法回家休息。

 

每章第五、六句:「日之夕矣,羊牛下來。」、「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夕是傍晚、日落時分;日之夕矣就是太陽下山的傍晚。括(ㄍㄨㄚ),捆束、收攏的意思,《毛傳》:「括,至也。」,也就是羊牛回家時成群結隊時的狀態。「羊牛下括」跟「羊牛下來」的意思是一樣的,到了傍晚的時候,羊牛就會下山來,回到畜牧場裡面。有一首歌《小小羊兒要回家》就是這樣唱:「紅紅的太陽下山啦!咿呀嘿呀嘿~成群的羊兒回家啦!咿呀嘿呀嘿~」描寫的就是這樣的情景。

 

我們現在講「牛羊」,都把牛放在羊之前,為什麼此詩中,都把羊放在牛的前面呢?這其實是一種時間觀察法的順序,因為羊比牛先下山,因此敘述的順序就是「羊牛下來。」、「羊牛下括。」這樣,可見《集傳》:「日夕,則羊先歸,而牛次之。」何楷《詩經世本古義》:「羊牛下來者,《鄭箋》云:『羊牛從下牧地而來。』陸佃云:『先羊後牛者,羊性畏露,晚出而早歸,常先于牛,故也。』」

 

 

每章第七、八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無飢渴?」。

「如之何勿思?」如之何就是如何,勿思就是不想念。「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就是君子在外當兵,行役到遠方,教我如何不想他?後面「君子于役,苟無飢渴?」苟就是如果、有沒有的意思。意思就是這位君子離家太久,想必當兵的日子一定不好過,不知道他餓的時候有沒有東西吃、渴的時候有沒有水可以喝?因此第七、八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無飢渴?」講的都是作者掛念這個行役的君子,離家了這麼久,還不知道他是生還是死?有沒有東西可以吃喝?這樣渺無音訊,教我如何不想他呢?這同時也是一首歌,歌詞非常的美,和本詩一樣,都是用周遭的環境對比心中的憂思與深深的想念,提供參考可與此詩審美觀互相參照。(請聽youtube講解檔案)

 

綜觀全詩,我們可以想像本詩的畫面:詩人等待著在外行役的君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卻日日不得相見。他看到了勤奮早起的雞,累了也有地方休息,那遠行的你,累的時候是否有休息的地方呢?他看到了羊牛上山吃草,傍晚也懂得要回家,而遠方的你,為何去了那麼久了,還不知道要回家呢?不知經過多少個日昇月落,你已經離開很久很久、數不清多少天了,不知道你是生是死?累的時候有休息嗎?肚子餓的時候有東西吃嗎?渴的時候有喝水嗎?到底你要什麼時候,才可以回家呢?

 

「回家」就是本詩的詩眼,也就是諷刺周平王時期戰事不休,讓君子長時間在外行役,有家歸不得。我們看到:曷其「至」哉、羊牛下「來」、曷其有「佸」、羊牛下「括」,就是「回家」的「回」;雞棲於「塒」、雞棲於「桀」,就是「回家」的「家」,詩人看到夕陽、看到雞、看到牛羊,就想到行役於外的君子,為什麼還不回家,這樣長久的思念真是「教我如何不想他」啊!

 

這首詩開啟了後世詩人日暮懷人的典型,以黃昏的景象襯托周圍的景物,並藉此表達詩人內心的感受,如:三國曹植《贈白馬王彪》 :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晉朝潘嶽的《寡婦賦》 :時曖曖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飛而赴楹兮,雞登棲而斂翼。;唐代李白、白居易,宋代李清照等詩人都有同樣風格的詩詞作品。;元代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上述詩作中,種種以黃昏景象為背景,以景寫情的原型,都來自這首《國風·王風·君子于役》,不少文人也對此做出評價,如:

清代姚際恒《詩經通論》:日落懷人,真情實境。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此詩言情寫景可謂真實樸至,宣聖雖欲刪之,亦有所不忍也。況夫婦遠離,懷思不已,用情而得其正。

清代許瑤光《再讀〈詩經〉四十二首》:雞棲于桀下牛羊,饑渴縈懷對夕陽。已啟唐人閨怨句,最難消遣是昏黃。

 

 

本詩相關成語:

不日不月:不能以日月來計算。比喻期日漫長,沒有期限。(《詩經.王風.君子于役》)

荏苒日月:荏苒:時光漸漸過去。指日月交替運行,時光漸漸消逝。(梁啟超《三十自述》:欲草一中國通史,以助愛國思想之發達,然荏苒日月,至今猶未能成十之二。)

日月如流:時光像流水一樣迅速消逝。(《東周列國志.第三四回》)

日月如梭:日和月如梭般快速交替運行。形容時光消逝迅速。(《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時光似箭,日月如梭,也有一年之上。」)

 

相關文章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到底是誰?呼之欲出 徐偉珍撰

https://mida0928.pixnet.net/blog/post/329759587

教我如何不想他《國風·王風·君子于役》白話翻譯講解   徐偉珍撰

https://mida0928.pixnet.net/blog/post/329951491

-----

 作者介紹

https://mida0928.pixnet.net/blog/post/325398529

 

綜合藝文討論社團歡迎加入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598558020967355/?__cft__[0]=AZUCJOsU3bKKUeuMlCJ9kb_yqkyK1vFtQxfojGblAANXj0HBBNatjasPv_KODmJRyZ9GEqjx1uLIpE-FZe4o7blT2tp0mKhffQ3jTq_q0SVwJ8HVZSuBZyWYIL_2WWx8Unc&__tn__=H-R

 

-古文 文言文 教學資源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29614004246759/?__cft__[0]=AZX9dZmDEIJvlVWbGyMSx3tgDqYSrYiDnny6jrCmQ9qOarkV6YgOvBOtVTchlP5czq8cSY0Wyib-MtTgR5rOes9o9lXS1HtQGGEtPyWxLAXrZaRnRvSP0cudmq0QGC68zFc&__tn__=H-R

 

 

粉絲專頁~按個讚吧~

https://www.facebook.com/%E5%BE%90%E5%81%89%E7%8F%8D%E8%80%81%E5%B8%AB-11172808220129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徐偉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