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刊登在2009年11月份行天宮雜誌

 

 

 

古畫之審美趣味___遊於<鵲華秋色>‏/徐偉珍


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西元1296年。紙本、設色,28.4×93.3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鵲華秋色>是趙孟頫為好友周密所作,因為當時漢人被元朝統治,周密拒絕出仕,過著隱居的生活,沒有機會一睹家鄉美景,而趙孟頫時常南來北往的,便為「周密」作了這幅<鵲華秋色>以一解其思鄉之苦。


趙孟頫,字子昂,生於南宋理宗寶祐二年,卒於元代英宗至治二年,以宗世入仕元朝,任翰林學士承旨等職,為官清正、學識淵博,在文學、藝術、經史。於軍事、政治、經濟、社會、音律、考據學、書法也都有很高的造詣,其藝術作品對後世有相當大的影響。


首先,<鵲華秋色>這幅畫是由饅頭形狀的「鵲山」與三角狀的「華山」所組合而成的,他的空間結構是非常奇妙的,我因為們並不是在「單一視點」由近到遠地欣賞此畫,而是先由「中間」的「雜樹」跳到「左方」四棵柳樹與捕魚者,再跳到「右方」三棵樹與兩位相對划船的漁夫,再跳到「更右方」的兩棵樹,再跳到「左方」由九棵樹所包圍的養雞民宅、再跳到「右方」華山下約莫二十棵同種的樹、再跳到「左方」一群樹叢包圍著一前一後的兩間民房、再跳到「右方」華山、再跳到「左方」鵲山下的樹叢,最後往「右一點點」回到鵲山去了。整幅畫的遠近空間安排呈現出左右替換、連續不斷的「Z」字型,呈現出一個無限延伸的空間態勢。


「鵲華秋色」除了是一幅美麗的秋天風景畫外,在畫面之中也隱含著許多動人的「生機」。

 

 

 

 

 

古畫之審美趣味___遊於&lt;鵲華秋色&gt;‏/徐偉珍

 

 

 

古畫之審美趣味___遊於&lt;鵲華秋色&gt;‏/徐偉珍

 

 

古畫之審美趣味___遊於&lt;鵲華秋色&gt;‏/徐偉珍


畫面的左邊為四棵生長在河岸上的柳樹,在四棵柳樹之後有一個民房,似隱沒在樹林間,其內可看見一婦人探出頭來似與在河岸上捕魚之人說話。在柳樹之前的是河,河上有一人站在木頭製作的支撐架上(以梯子與岸邊相連),正在拉著比自己體積還龐大的魚網捕魚,最左邊為一小舟,繩頭繫在岸邊,怕它隨水而去了。柳樹後面也可見農家養的五隻小羊,他們臨風顧盼,各有姿態。

 

 

 

 

古畫之審美趣味___遊於&lt;鵲華秋色&gt;‏/徐偉珍

 

 

 

 

古畫之審美趣味___遊於&lt;鵲華秋色&gt;‏/徐偉珍

 

 

古畫之審美趣味___遊於&lt;鵲華秋色&gt;‏/徐偉珍

 

 

古畫之審美趣味___遊於&lt;鵲華秋色&gt;‏/徐偉珍

在畫面右方三棵樹與畫面中段「雜樹」之間有兩支位置相向、遠近不同的船正相對而溯水,一派清閒,不知畫面中的他們是否能夠看的到彼此,抑或被州渚間的蘆葦而擋住了,畫中的人物是多麼悠閒自得,使我們幾乎都感受不到他們的存在了,除了這裡以外,在畫面的右上方也有兩個正在搖槳的人。


在「雜樹」與「四棵柳樹」間後方,有九株樹木包圍一民宅,民宅內有一人正在從事家庭活動,民宅外倚靠著一個類似用來曬穀的竹篩子。八株樹的姿態與種類也是各個不同,分別從不同的遠近、方向分為「前、中、後」包圍著這個民宅。樹木旁邊有個圍籬,下方有幾塊黑點,姿態各異,有點像是暗示坡度遠近的苔點,也有點像是正在啄食米的雞群,真是十分有趣。


鵲華秋色的美是在於作者趙孟頫的佈局精細,不仔細看還會以為「鵲山」與「華山」在同一平面上,事實上作者以土波的水平線與山嵐雲霧的多寡來暗示兩山距離的遠近。我們看到,最遠的水平線在「華山」後方出現,卻不在「鵲山」後方出現,暗示「鵲山」長路迢迢無可見。而「鵲山」下方的雲霧與「華山」下方的雲霧相比而稀薄也暗示了「鵲山」遠而「華山」近的空間配置。

 

 

 

古畫之審美趣味___遊於&lt;鵲華秋色&gt;‏/徐偉珍

 

 

 

 

 

 

華山,下方煙霧稀薄暗示距離近,其後方有延伸的土波水平線,表示在視線以內的距離。

 

 

 

古畫之審美趣味___遊於&lt;鵲華秋色&gt;‏/徐偉珍

 

 

 


鵲山,下方雲霧濃重,暗示空間距離的遙遠,其後方沒有土波的水平線,表示在視線之外。


「鵲華秋色」是一幅讓人可遊、可居的古畫,要欣賞一幅中國古畫,就要進入畫中,與畫中景物同遊共居,這也就是古畫之所以美麗生動、耐人尋味的地方,作者以「真山實水」的「散點透視」法由近至遠以無限延伸的z字結構帶領我們進入畫中,這種結構無法以西方邏輯推裡探求,因為國畫講究「自然」、「貼近生活」,當我們在步行時,也是隨時在「移動視點」的,國畫的視點接近我們本來的觀看習慣,才能在有限的畫幅中傳達無盡的空間,以有限表無限,這才是古畫最美之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徐偉珍老師 的頭像
    徐偉珍老師

    徐偉珍老師

    徐偉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