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刊登在2010年行天宮六月份雜誌  專欄名稱 吉光片羽



雖然在賞畫的過程中,可以看到琳琅滿目的展覽與書籍,但若要真的了解一位畫家、欣賞一件作品千萬不可人云亦云,除了要大量閱讀避免陷入「一家之言」外,更要有一顆敏銳、富有感性、能貼近作者生命創作的「同理心」。現在,就讓我們進入梵谷知名作品「星夜」中,一窺其匠心才情。



自畫像﹝Self-Portrait﹞1889 年油彩‧畫布,65 x 54 公分奧賽美術館,巴黎﹝Paris﹞,法國(這是他生命中最後一幅自畫像)



1853年3月30日,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出生於荷蘭南部的北布拉班特省(Noord-Brabant)的津德爾特(Groot-Zundert),有著荷蘭血統的梵谷一頭紅髮(見自畫像),祖父與父親都是神職人員。一開始梵谷想要克紹箕裘,做一位稱職的牧師,但卻因為在波瑞納吉的煤礦區傳教時,起了悲天憫人的同情心,不僅與礦工一同分享自己擁有的一切還加入了採礦的行列,以深入了解礦工的生活,終於,梵谷把自己弄得衣衫襤褸憔悴不堪,因此由布魯塞爾傳教本部解除傳教士職務。雖然在當牧師之前,梵谷曾零星的在一些畫廊幫忙過,但真正立志當畫家,卻是在梵谷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

由於梵谷立定志向的時間太晚,唯一在精神與經濟真正支持他的,只有他的弟弟西奧(Theo van Gogh,1857-1891)。梵谷與西奧時常地通信往來,西奧曾說:「如果人們了解梵谷的思想有多麼豐富,他怎樣保持了自我,那麼,人們就會知道,這些信構成了一部多麼不同凡響的大書。」除了西奧對梵谷的支持,梵谷也對西奧給予自己的支持增諸信心,他曾在信中寫著:「我親愛的弟弟,有一件事我經常對你說的,現在我要誠心誠意地重述一遍:我將永遠認為你不只是一個畫商,透過我的傳達,你實際參與了某些不朽作品的繪製過程。」


吃馬鈴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1885 年油彩‧畫布,82 x 114 公分梵谷博物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荷蘭


夜晚露天咖啡座
﹝Cafe Terrace at Night﹞
1888 年
油彩‧畫布,81 x 65.5 公分
克羅勒‧米勒國立美術館,歐特羅﹝Otterlo﹞,荷蘭


奧維的教堂﹝The Church at Auvers﹞1890 年油彩‧畫布,94 x 74 公分奧賽美術館,巴黎﹝Paris﹞,法國


梵谷早期的作品受到米勒的影響,以描述社會低下階層人民生活的辛苦與關懷(如「吃馬鈴薯的人」),後來跟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一樣為阿爾的陽光所著迷,色彩中使用大量的黃色(如「夜晚露天咖啡座」)。在1889年癲癇發作進入聖雷米療養院後病情每況越下,又去了巴黎南部的奧維教堂(見圖)接受保羅·嘉舍(Paul Gachet)醫生的醫治。後來因精神面臨極大的痛苦而舉槍自戕,留下將近900幅油畫、1100多幅素描。

名作「星夜」是他在1889年5月因癲癇發作加上弟弟結婚面臨了孤單而進入聖雷米(法語:Saint-Rémy)療養院接受治療的作品,此時期也被稱為聖雷米時期。畫中的景色是畫在1889年6月從療養院往外看的某個夜景。於此時期他開始出現漩渦紋、強而有力又熱情奔放的線條,色調濃郁且厚實,由於接受治療期間無法外出寫生,所以此時期的創作題材以療養院的周圍環境為主,或是重新臨摩米勒的作品。



星夜﹝The Starry Night﹞ 1889 年油彩‧畫布,72 x 92 公分現代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星夜」以藍色為主色調,有人說藍色顯現出當時梵谷的鬱悶、和陰沉的心境,而我卻不這麼認為。儘管梵谷周圍的人對他的不了解、不友善以及弟弟西奧的結婚與癲癇的發作讓他感到孤寂,但他在繪畫的時候卻絕不是鬱悶的,而是進入一個忘我的「神迷」狀態。

「神迷」是芝加哥大學心理系教授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提出,他做了近三十年的研究,發現快樂是自發性的完成一項任務,在過程中常常會有一種渾然忘我、並因為專注而忽略了身邊的人事物與時間飛逝的狀態。梵谷在作畫的狀態,被許多人稱為是「精神病患」的作品,像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就說:「這是瘋子的畫。」有許多研究梵谷的人表示,梵谷對宗教與繪畫的狂熱都是由於一種精神上的疾病。事實上,更接近梵谷的描述,不是瘋狂,不是精神病,而是「神迷」。我們必須承認,「神迷」經驗不但需要專注,更要以內心源源不絕的熱情以支持此狀態,一旦進入此狀態,外在的世界往往和自己隔離而形成疏遠,許多人很容易因被外在的世界吸引而抽離了這種狀態,但難以致信的,梵谷的「神迷」經驗卻異常持久,使他與外界隔離、不被了解而進入他人所幻想期望的「瘋狂」狀態。

梵谷並沒有瘋,但他有其他的疾病。梵谷專家Teio Meedendorp分析,因梵谷癲癇的定期發作深深影響他的情緒使他易怒、易沮喪,也導致他有短期失憶症,再加上他長期營養不良、喝高酒精濃度的苦艾酒(這種酒會造成自律神經興奮,引發幻覺)、酗咖啡、抽廉價煙草等刺激性食品,更加重了他情緒暴起暴落,就連梵谷都曾懷疑自己「快瘋了」,自願住進聖雷米的精神療養院。但Teio Meedendorp赴這所精神療養院訪問時,療養院所長根據梵谷當年的病歷研判,梵谷「不算瘋」。另一梵谷專家Hans Luijtan則認為,梵谷被視為瘋子,因為「他的思想太超前他的時代」。

梵谷並沒有瘋,這也可以從他弟弟西奧以及西奧的妻子Johanna Bonger對他的支持中看出來。西奧的妻子一開始就深怕她的幸福隨時會被梵谷所摧毀,但在閱讀梵谷寫給西奧的信後,寫信給友人說梵谷對她生命影響劇烈,並且幫助她容納生命,讓她明白梵谷說的「雖然悲苦,但總是歡欣」的生命詮釋,也感受到梵谷與西奧最鍾愛的「寧靜」。Johanna Bonger也代替西奧使世人更親近梵谷的藝術品,將梵谷的作品以六百萬美元整批賣給荷蘭政府,並央請政府蓋梵谷美術館,讓後人得以完整看到梵谷的曠世巨作。

 由此看來,一個瘋子,要讓人感受到「寧靜」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梵谷不是瘋子,只是身體不健康加上長期的「神迷」經驗使他與外界隔絕,陷入了一種「狂野的孤寂」。

以「星夜」這幅作品來說,科學家利用俄國數學家Kolmogorov的「紊流理論」發現「星夜」中色彩分布的情形與紊流理論所預測的模式相符合,而其他梵谷作品亦然。紊流是流體力學中的一個術語,指流體變化過程中的一種無序狀態,至於梵谷作品的筆觸為何會符合「紊流」呢?科學家卻認為他是因為陷入極端瘋狂的狀態,因此才能碰巧與自然界的現象冥合。

試觀梵谷的「星夜」,一筆線條緊接著另一筆,線條彼此間連綿不絕、無論力道、粗細都控制得恰如其分,這理智的筆觸,是一個陷入瘋狂、連自己都無法控制自己的人能畫得出來的嗎?有人說「星夜」以藍色為主色調,是梵谷為表現自己的憂鬱,但「星夜」畫的是夜晚的情境,夜晚的天空若都是黑壓壓的一片,不是更讓人沉重鬱悶嗎?

「星夜」是被複製、印刷最多的油畫,「吉他詩人」唐麥克林的「梵谷之歌」,也是從「星夜」的美麗景致來側寫梵谷的。



這幅畫有幾種不同的筆觸,房舍與右方的山脈以較短直而急促的線條構成,給予畫面較安定靜謐的感覺,這原來是個安靜的夜晚才對吧!但有一股騷動從畫面中襲來,是發生了甚麼事呢?原來星雲從畫面的左方以渦旋的流線行進而來,周圍的星星、月亮好像受到自身散發的圓形光芒而自轉著,星雲與星群的關係就像是相互運動的齒輪遊戲,要推動著整個天空強烈的運轉必定要有強大的風吧!左方的柏樹好像被這強大的力量影響而像火一般以向上串昇的線條燃燒著,下方低矮的樹群也不甘寂寞,以半圓弧型的短線條相疊,似乎正在發出數頁被風吹拂的窸窣聲。



這夜多麼美!多麼亮麗!有人說他是梵谷以宗教的熱情畫出約瑟夢見的異象;科學家則表示:「根據天文學,1889年6月19日前後,聖雷米地區的星空和畫裏的描繪基本吻合。柏樹右邊那顆白色耀眼的星是金星。」在梵谷的信件中說到「有幾顆星是檸檬色的,其他的星是玫瑰紅的,綠色的,藍色的,勿忘草色的。」因此也有人認為這是一幅寫實的作品。在2004年3月4日,美國宇航局和歐洲太空局公布了一張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太空照片,並稱「這幅太空攝影作品與梵谷的名作星夜有『異常相似』之處。」



在這極端附有浪漫色彩的作品裡,大家都認為這只是梵谷的狂野「想像」之作,若真是如此,他又為何會合乎自然界的「紊流」與「太空照片」呢?一直以來梵谷堅持畫「眼中所見」之物,與高更強調畫「想像之物」相突觸,但也因高更的影響讓梵谷在使用色彩時,會根據情感的「觸覺」而使用色彩,因此我們可以說,「星夜」絕不只是梵谷浪漫的傑作,也並非如塞尚說的是「瘋子的作品」,而是梵谷精心觀察自然界與自身情感相調而成的美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徐偉珍老師 的頭像
    徐偉珍老師

    徐偉珍老師

    徐偉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