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孩子穿衣的美感要怎麼教?  徐偉珍撰

 

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晚安,經過上一集精彩的分享之後,相信您也會有所收穫。今天節目要為大家介紹的主題,是關於「孩子穿衣的美感要怎麼教?」這樣的疑惑相信大部分的家長都曾有過,而本議題所涉及的層面較為廣泛,包含孩子的年紀與肌肉發展、認知能力、信心建立與對外社會的適應能力等問題,同時也會解決一些是否要為兒童裝扮的疑惑與迷思,並以不同國家的國情比較,讓大家經由消化理解之後,能夠作出對孩子穿衣、打扮最好的教育策略。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要教導孩子們穿衣的美感,並不是一個一觸可及的事件,而是要耐心地、因循著孩子們的年齡、成長狀況與心智程度和環境作適當的調整與配合。而在「穿衣的教育」開始之前,父母也可以為幼兒做一些可愛的配色與打扮,除了溝通彼此的意見之外,更讓孩子增加對美的感受刺激與判斷的能力。因此要讓孩子有「穿衣的美感」,必須要從「穿衣」與「美感」的教育開始逐步學習,才能夠讓孩子對「穿衣的美感」有通盤的理解與掌喔。

 

首先是「穿衣」的教育,以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觀點來說,02歲為孩童發展的感覺動作期,孩子普遍在探索世界的階段,較難發展出穿衣的自理能力。

27歲為前操作期,肌肉也逐漸發展成熟,因此可以從穿衣的簡單動作開始,學習穿一些款式較簡單的衣服。

 

在讓孩子自行穿衣的過程中,要注意材質與質料、樣式是否帶給孩子健康或安全上的威脅,例如:材質是否有危險物質超標,或者裝飾配件容易拉扯、損壞,甚至讓孩子誤食的情形。並記得不要給太小的孩子穿帽T、長圍巾、軟膠鞋與有拉鍊的牛仔褲,因為帽T與長圍巾有發生過多起兒童因自我疏忽而被絞死的記錄,軟膠鞋容易卡在隙縫當中造成跌倒意外,有拉鍊的牛仔褲對小男童來說,一個不注意就可能造成重要部位的卡傷與磨損等。

 

當孩子學會穿衣之後,平常在洗澡後與早上起來時,都要預留一段較長的穿衣時間,讓孩子習慣自主穿衣這件事情。如果時間抓得太緊湊,孩子穿衣動作不熟練,會開始產生緊張、依賴大人協助穿衣這件事情,一旦孩童在幼兒時期對自主穿衣感到不太有自信,之後要讓他從穿衣的不自信,而產生穿衣的美感便是較為困難的事情。

 

像是我曾經聽過一位媽媽說,小時候她媽媽都把她打扮得很漂亮,但是她卻因此很自卑,因為她從兒童時期到青少年都只接受媽媽的安排、穿媽媽買的衣服,對「穿衣」這件事養成被動的心理狀態,媽媽的美感就是她的美感,一直到現在成年了,還是沒有自己穿衣的自信,不知道穿衣服的美感是什麼。因此可以知道,在幼兒學習穿衣期間,培養出獨立自主的穿衣能力,是極其重要的,一定要先學會自己穿衣服,才會有「穿衣美感」的產生。

 

其次是「美感」的教育,有研究指出,幼兒在五彩繽紛的環境中成長,平均智力將高出顏色較為單調的成長環境,因此可知,顏色的刺激與識別對大腦的發展有相當程度的作用,也就是「美感」教育的初始。

 

雖然人類80%的知識經驗都來自於視覺的學習,但視覺系統與對顏色的敏銳度,卻是發展比較慢的。在一歲半以後,孩子們對顏色的認知與識別系統,已經在腦海中逐漸建構完成,因此可以開始透過對顏色、形狀、標章與符號的觀察與教育,讓孩子逐步探索與認識世界。例如,綠色的是蔬菜、蘿蔔有紅色跟白色的、警察局的標誌是什麼?車上有紅色十字架的是哪種車?盤子是什麼形狀的?那是狗狗還是貓貓?那隻狗狗或貓貓是什麼顏色的?

 

接著父母可以讓孩子們嘗試他想畫的東西,兒童美術老師建議,一開始不要給孩子們買彩色筆,因為彩色筆的顏色變化比較單一,而是可以給孩子試著畫蠟筆或水彩,因為蠟筆隨著用力的輕重不同,可以產生不同的色彩;而水彩也世界由沾水與顏料多寡的不同而有顏色的變化,讓孩子們習慣顏色對於表現畫面之間交互作用的關係,接著可以先觀察,哪種顏料消失的最快,或者以溝通、詢問的方式問孩子所喜歡的顏色是什麼,不但可以進一步探索孩子們對顏色的喜好,也可以從色彩心理學的角度,了解孩子們的潛在個性。

 

要讓孩子自主的產生穿衣的「美感」,其重點在於父母親對孩子判斷所產生的尊重與選擇權。早期孩童還不會摺收衣服時,可以先拿幾套不同的衣服讓孩子自己選擇作搭配,接著再慢慢減少自己的意見,讓孩子們藉由溝通與口說的表達,理解自己想要穿怎樣的衣服,為什麼?從孩童的選擇當中,協助他了解自己喜歡怎樣的衣服?這件衣服有怎樣的元素與特質讓他喜歡?孩子喜歡的樣式較為單一的話,可以在買衣服時,在控制預算範圍的前提下,多詢問孩子的意見、鼓勵其做多元的搭配與嘗試等等。

 

當孩子進入711歲的「具體操作期」時,隨著孩子年齡與認知的成長,父母可以再慢慢放寬自己的意見,提供孩子更有自信的環境,讓他們挑選自己喜歡的衣服作搭配,當孩子在穿衣搭配上具有選擇的權利,可以建構孩子們的自我榮譽心和負責任的態度,例如在一些社交場合上,大人們往往喜歡誇獎孩子們的穿著,此時如果衣服是他們自己搭配的,他們會在心中建立自我完成事情的成就感並養成看待事情的良好面向。

 

值得注意的事情是,讓孩子自由選擇衣服穿搭,固然是一個重要的訓練,但孩子的末梢神經較不發達,對天氣冷熱判斷不精準,可能為了穿喜歡的衣服在大熱天穿長袖、寒冷的天氣穿短袖,就只是為了穿自己喜歡的衣服而穿,而忽略外在環境的因素。此時家長須要藉由引導的方式,讓孩子透過觸覺與感覺,自己觀察到什麼天氣適合穿怎樣的衣服,也可以幫助孩子發揮出更加精準的判斷能力。

 

11歲以上的形式操作期,或是在更早的時期,孩子們喜歡看電視,慢慢有了自己所喜愛的明星。兒童的學習力天生就是從模仿開始的,所以也會開始模仿電視上藝人們的表演與穿著。在認知的發展過程中,孩子們透過學習、模仿,認識自己與外界的環境,而產生不斷地磨合調整。

 

有些媽媽會抱怨說,自己的孩子不但不穿自己精心挑選採購的衣服,反而把自己打扮的像「妖魔鬼怪」一般,像是出席親友的婚禮,居然穿著一身黑漆漆、或是髒髒的顏色,真讓人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我們必須要了解,發生這樣的狀況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在此階段,孩子們已經從觀察偶像明星的穿著中,醞釀出了自己獨特的審美觀,只是純粹就喜歡而產生的模仿,這時候有些父母往往太緊張,而採用苛責的方式,不但讓孩子失去對衣服審美與探索的信心,甚至有可能隨便穿穿、揣摩符合大人審美觀的樣式,將穿衣美感的責任一股腦的推到父母的身上,喪失自信與自我審美的判斷能力。

 

其實,人不輕狂枉少年,哪個人在年輕時期沒有亂穿衣服、搞怪的時候?當孩子們從模仿觀察進一步再探索與調整自己的過程當中,會逐漸產生自己喜歡的穿衣風格,父母其實不需要為了孩子一時的奇裝異服而小題大作,反而應該增加彼此的溝通,了解孩子如此穿衣的原因,從尊重中減少摩擦與誤解。

 

在穿衣的美感的教學中,除了「穿衣」的能力、審美的判斷之外,更須要的還是宜時宜景的搭配,例如氣溫的感知、穿衣的場合與周遭環境的氣氛等等。像是有些家長會有疑惑說,出席較為正式的場合,到底需不需要給孩子們買名牌服飾?或者應該在平時就買名牌童裝給孩子,以表達對孩子的愛與關懷呢?

 

首先,名牌童裝價格比一般童裝價格貴上許多,但是貴也有貴的理由,例如名牌童裝通常在材質上會有多個機構的安全檢驗,檢查衣服的有害物質是否超出標準,其次是名牌童裝通常較有設計感,往往可以讓孩子有穿出另一種檔次的感覺。

 

但是也有專家表示,小孩在太早時期被教育「名牌」與「非名牌」的分別,往往會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虛榮心、比方說看不起同儕,或是以「金錢」來直接替代「美感」的價值觀,更糟糕的是用價格的高低來衡量父母對自己愛的多寡,直接以「價格」來代替「愛」,這些都是家長不樂見的結果。

 

因此兒童教育者建議,如果在特殊場合需要買名牌服飾給小孩子,可以從「禮儀」與「美感」的方面去教導孩子,而不必讓孩童知道是否為名牌。有些家長也會在買衣服時就把標籤剪掉,讓「名牌」與「非名牌」之間少了界限,孩子們也可以放心玩耍,不必因為不小心弄髒了新買的名牌衣服而被耿耿於懷的家長罵得臭頭。

 

是否買名牌,最主要還是在於衣服本身是否真的適合小孩子,如果只是一般的小孩子在上學,就把他妝扮成小公主或小王子,也會引來同儕異樣的眼光或是反感。反之,如果穿得太邋遢與隨便,對孩子的自尊心也是嚴重的傷害與打擊,像是有些家長為了省錢,就給孩子穿大好幾號的衣服,大號的衣服不但會讓孩子看起來較沒有精神,而且在精力旺盛的階段甚至會絆倒或影響孩子的活動靈活度,使身心健康與自尊心的發展都受到損害。

 

本節目在「孩子穿衣的美感要怎麼教?」的主題中,已接近尾聲,相信聽眾在過程中也會回憶起與孩子穿衣互動的點點滴滴,關於「穿衣美感」的培養,重點不見得在如何去教學讓孩子有「美感」這件事情,因為美感的產生是一種天性,而且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國家也不一樣。像是芬蘭的父母相信孩子們自己對美感的判斷能力,給予孩童極大的自由去發揮與探索藝術天份、法國的家長對孩子的包容心非常大,不會在小事上斤斤計較,而是給予他們犯錯的空間;美國的孩子從很早就知道該怎麼打扮自己,充份表現出自主性;而韓國的小學生更是在一班14人中就有11人化妝,而且當地還有專門屬於小朋友的沙龍,讓小孩享受像貴婦一般的保養。

 

美國與韓國的作法,或許較不符合我們的國情,也超出臺灣大部分家長的理解度與價值觀,但重點是,美感的表達不是一種教條式的磨練,而是在一種生活的態度與生命的分享,因為每個人「環肥燕瘦」都長得不一樣,適合你的不見得適合你的小孩,大人與小孩的審美觀也都有自己不同之處與獨到的見解,因此互相溝通與尊重,在「孩子穿衣的美感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節目到這裡告一段落,也敬請期待我們下一個主題的分享。

 

 

385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徐偉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