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讀書以外的事   徐偉珍撰   3290字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除了讀書以外的事!」。您一定聽過這句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是中國古人唯一擺脫既有命運的唯一途徑,因為古代的社會階級,隨著出生門第,貧富貴賤為天生所註定,要能從低下階級翻身的唯一途徑,就只有讀書了,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即是如此。

 

讀書在古代與擁有一個好的未來互為充要條件,即便在當今社會中,人們也會認為多讀書,以後才能選擇工作、有較大的職場競爭能力,因此讀書無論在古今來說,都是重要的生存技能。在古今中外來說,能否讀書,也造成階級高低的差別。如早期東方與西方社會,女性都是不被鼓勵讀書的,只有貴族千金才有讀書的資格,待工業革命開始與印刷術發達後,隨著書籍容易取得與社會上需要大量的勞力,女性被允許外出工作,當然也能夠接觸到圖書、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也才開啟了女性的民智與權力。

 

有了「讀書」這件事後,呂秀蓮作為第一波女權運動者開始關注到女性在社會上的不公平待遇,便提出了:「先學習做人,再學習做男人或女人。」的至理名言。因為「讀書」在早期社會的確就是社會階級的分際線,有些身為所謂「讀書人」的人,卻對周圍那些他們稱之為「不讀書」或「書讀得很少的人」有態度不良、鄙視甚至欺壓的行為,因為他們自認為自己有讀書是有文化,別人沒讀書,就是沒有文化、就是低下階級,無形中造成社會的圍籬與人際間的不和諧。


有一些媽媽帶著孩子去菜市場買菜時,就會告訴孩子,你要好好讀書,不然你以後就要去菜市場賣菜。當這位媽媽講出這句話的時候,都沒有想過聽在賣菜人的耳裡時,是多麼地受傷!再說,沒有這些辛勞的菜販,我們一般家庭的三餐怎麼會有著落呢?因此可見「除了讀書以外的事」,最重要的還是要會做人,做一個溫暖、為人著想、且內心和諧的人,用平等心、平常心,對每個人都需要謙卑以待,因為各行各業的人組成一個完整的社會體系,我們也才能享受社會機能的種種福祉,所以每個生活在我們周遭的人都值得感謝,不應該用不好的言語或態度去對待他人。


在學校就常有很多霸凌問題,最後總造成他人一輩子的陰霾甚至讓被霸凌者產生負面想法、犧牲一條原本前途無量的寶貴性命,像是台灣知名的「葉永鋕」事件,最後也被譜寫至流行樂曲「玫瑰少年」中,讓人惋嘆至今。葉永鋕生前就讀於臺灣屏東縣立高樹國民中學,因其特別的性別氣質而遭受同學霸凌,2000年4月,葉永鋕被傷重倒臥血泊送醫不治死亡,臺灣歌手蔡依林與陳信宏共同作詞,提醒人生而平等,生而為人無罪,不需要抱歉,重點是一定要選擇做最真實的自己。

 

身為父母的我們捫心自問,拉拔1位子女長大何其不易,卻在最重要的就學階段因為同儕霸凌事件失去性命,所以「除了讀書以外的事」,最重要的還是做人,在學校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做人。

 

因此在中國古典文學、兒童的《啟蒙經》來說,包含《三字經》、《弟子規》等必讀兒童讀物,除了教導蟲魚鳥獸、歷史知識之外,也教導許多做人的道理,教導兒童在成為一個大人之前,必須要學習仁義禮智信、講究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四維八德,這些學習成為一個「好人」的學習過程中,長大後才能成為一個「大人」。因此在儒家經典《大學》中才會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由此可知,要成為一個「大人」的條件,並不只是知識與年齡的熟成,而是在不停地追求自己崇高的品格、關懷周圍的人民,一直到自己的心靈能夠達到純善、完美的境界,才能成為真正的「大人」。

 

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優勢就是「知書達禮」,能夠成為讀書人,也必然懂得禮教,但這也同時造成另一層面的心理束縛。因為講求「天地君親師」的尊卑觀念,讓重視傳統儒家禮教的華人,不自覺地養生缺乏自主思考的行為,老師說一步,才知道怎麼做下一步,舉一反三者甚少,因為在學校中,老師的學問就是絕對的專業,學生只要負責好好學習老師教導的課業即可,做好自己的本分、用功讀書,如果有太多問題,反而會被視為是一種叛逆,甚至會被貼上「問題學生」的標籤。

 

但在歐美來說,雖然我們會覺得歐美人士直呼長輩的名字很像沒有尊卑之分、不太禮貌,但這也無形中讓孩子提早感受到自我意識的獨立,而不需要時時刻刻都依靠大人的指示去學習。像是在丹麥的教育來說,老師只是跟學生分享一種思考方式,再由學生自主去決定該怎麼將這樣的學習成果呈現出來。以美術課來說,丹麥老師要求學生做一本書,在華人的兒童與歐美國家的兒童表現,就會出現明顯差異。

 

因為受到華人教育的孩童都會習慣,認為老師說要做一本書的時候,老師就會先做出成品給你看,再由學生進行操作,因此當丹麥老師講解完時,華人兒童還在等待時,歐美學生就已經拿起熱熔槍等各式各樣的道具,做成不規則形狀、天馬行空的書籍了。待丹麥老師的陪伴與講解之後,華人兒童也開始敞開心扉、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開始做出自己心目中的書籍了。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華人孩子對待老師們天生的尊敬其實是來自一種害怕,害怕太突出的表現或者太主動地問問題與互動,就會變成是不含蓄、愛出風頭或故意找碴的學生。但是對於歐美人士來說,來自希臘哲人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傳統則是,學問是在學習與發問之間所展開的,沒有發問的學習不稱之為學習,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也能促進教學相長的互動關係,對整個教育的循環都是有益的,教學過程也會在不同的問題中被激盪、被更新,成為一個可以不段更新的活教材,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死教材。

 

教育是活的,人也是活的,因此「除了讀書以外的事」就是在學校之間與老師的互動與同儕間的相處過程。 所謂老師,是有經驗的教育傳承者,在丹麥,老師必須以自己的專業贏得學生的尊重,因此學生不會懼怕問問題,沒有能力的老師,禁不起問,也無法教導學生。

 

對於師生來說「除了讀書以外的事」在學校必須傳授可以生活的學問,而非死板板的學習,在華人圈,總是以考試來定學習的成果,但是丹麥學校不考試為例子,他們更注重的是團隊合作、創意學習與興趣探索,在學校時期,他們就開始對自己生涯發展的思考,選擇升學與就業,而不是像一般華人教育,要在大學畢業之後才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

 

讀書固然重要,但教育,並非只有讀書,很多時候,「除了讀書以外的事」反而比讀書本身更為重要。像是在德國以建築工法著名,建築也養成他們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教育精神,他們會認為花數十年維修一棟老房子、自己親手蓋房子,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對於德國人來說,蓋房子不只是文化資產的保留,更是人文修養的鍛鍊。而人與人之間在彼此合作蓋房子的過程中,也發展出更加和諧的互助與人際關係,對於德國人來說,一起蓋房子的協力造屋教育,透過身體蓋房子的體類勞累與勞累過程中產生的疼痛,都是一種人生經驗真實的學習,而蓋房子的教育文化,也同時包含了建築、數學、空間、藝術等多維學習,尤其現在講究綠能建築的思維,蓋房子要能夠自然通風、採光良好、冬暖夏涼、太陽能發電等,更是結合了自然科學、物理學、材質學等種種學問,因此協力造屋不只是人格堅強、獨立思考的鍛鍊、互助思維的培養,不只可以結合各個學科的學問教育、維持文化資產的傳承,在災區與災民共同建造完成的協力造屋,更是可以撫平許多人傷痛的心靈重建過程,在蓋屋的過程中撫平傷痛、也重建了自己的家園。

 

在節目快要到達尾聲之際,今天與您分享的主題「除了讀書以外的事」想必也引起您的思考與共鳴,究竟「除了讀書以外的事」還有哪些呢?我想最重要的還是在學校時,能夠勉勵孩童多交一些要好的朋友,因為這些朋友都會是以後長大成人,無論是商業場合或是人際關係,都會有良好幫助的善緣,因此從小就要教導孩子,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並且不可以瞧不起別人,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孟嘗君所豢養的門客不拘身分貴賤、寬以待人,最後也靠著雞鳴狗盜之徒拯救了他的性命。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千萬不可以因為自己一時無知的判斷而去傷害與瞧不起別人,因為對於人際關係來說,你討厭了某人,就是為自己築起一道牆,你接納了某人,就是為自己敞開了一道門,因此鼓勵孩童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學習自己動腦解決問題並善待周遭的人、對人人關懷、親切有愛心,都是「除了讀書以外的事」更重要的事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徐偉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