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News12  青少年版  103年第16週 04/13-04/19

《人工智慧與人腦智慧》s2

人工智慧與人腦智慧



「智慧」簡單來說就是認識世界級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與理解,多元智能的學者加德納(Howard Gardner)認為人類的智慧可分為語文、邏輯數學、空間、音樂、肢體動作、人際關係、內省、自然觀察等八個項目。但就機器人的人工智慧來說,它是高度技術性和專業的,沒有彈性與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了讓繁瑣的工作自動化,近年來發展出「智慧型代理人」的概念,期許電腦可以替代人腦而進行作業。



像卡通「哆啦A夢」那樣,可以依照大雄的情感需求而選擇適合的道具,並且具有人類的同理心、對環境與人際溝通都能做出適當判斷的機器人,是現代科技努力的方向。卡內基美隆大學「永不終結的影像學習」,是電腦自由搜尋網路圖片學習聯想、判斷它們之間關係的實驗。接受過「訓練」的電腦,會以自己的邏輯判定因果關係,但不見得正確。例如,電腦判讀:斑馬常現身在大草原上、老虎有點像斑馬、監獄裡可能看到演員、新聞主播可能看起來像(美國總統)歐巴馬等等,這些有正有誤的訊息往往令人啼笑皆非,可見要以人工智慧培養出人腦智慧,仍是一條辛苦的道路。



舉凡電腦戰勝人腦的例子,如:美隆大學研究人員發明的電腦程式擊敗世界棋王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IBM公司研發的Watson參加綜藝節目「危險邊緣」的腦力測驗打敗人類獲得冠軍、樂高機器人以三秒時間解開魔術方塊,打破世界冠軍五秒的紀錄等。可以看出都是屬於知識判斷的理解,且較不帶有感情層面。且電腦模式不是對(1)就是錯(0)中間也少了一些彈性。



例如「稍微」、「大概」這種辭彙是電腦無法理解的。胡適先生的「差不多先生傳」,雖然是在諷刺敷衍塞責的處事態度,但對是非分明的電腦來說卻是不可能的事。為了讓人工智慧能夠更加柔軟有彈性、並符合人類的感性,新的人工智慧開發出「模糊(fuzzy)理論」,讓電腦能容忍某種程度的誤差或失敗,繼續完成工作,像是從1到0之間多增加幾個數字,例如0.4、0.6等等,也就能辨別一部份語意模糊的情況。



或許在某個家家戶戶都有個機器人的時代,會出現像羅賓威廉斯主演的電影「變人」的情節:「機器人主動產生出人的情感,有了自己的「創造力」和「自主性」、模仿人類的人際關係、有了對「自由」的嚮往,會自己工作賺錢、愛上人類、並且以「人類」的身分存在。」也未可知。



(A)1. 在本文中「差不多先生」指得是:(A)似是而非的模糊地帶。(B)敷衍塞責的處事態度。(C)一個人的名字。

語E-1-7-5  能理解在閱讀過程中所觀察到的訊息。

(C)2. 依據本文,電腦跟人腦最大的差異為:(A)電腦比人腦聰明。(B)電腦可以打破人類的冠軍紀錄。(C)情感的判斷與常識的理解。

語E-1-7-5  能理解在閱讀過程中所觀察到的訊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徐偉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