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刊登於104年11月份行天宮通訊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906年)法國畫家,1839年1月19日出生在法國普羅旺斯南部的艾克斯(Aix-en-Provence)。代表作品有《聖維多利亞山》系列畫作、《靜物》系列畫作、《玩紙牌的人》系列畫作等。這次我們將觀賞塞尚的精選畫作《聖維多利亞山》系列作品,並從中理解,如何透過不同的觀察角度,描繪同樣的景色。

繪畫之路

塞尚的父親是銀行的創辦人,母親是個有自由意識思維的人,她影響了塞尚對生活有自己的憧憬與理想。塞尚還有兩個妹妹,和他就讀於同一所小學。10歲開始習畫,1852年進入波旁大學,與作家左拉交友。在1858至1861年間,父親認為「人會因為天賦而死亡,卻要靠金錢吃飯。」因此叫就讀於艾克斯大學的塞尚主修法律。但後來塞尚還是決定當一位畫家,在母親的護航下,父親終於尊重他的志向,並給了他40萬法郎,任其發展。此時他到羅浮宮臨摹普桑、魯本斯和十六世紀威尼斯畫派的作品,早期的作品較為狂野,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年少不羈的心靈顯現。



1872年,塞尚拜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為師,創作主題大都是自畫像、風景和靜物,並參加了1874年和1879年的印象派畫展。和其他印象派畫家一樣,塞尚的繪畫一直不受巴黎沙龍展青睞,不過他的畫作卻得到當時先進的青年畫家畢加索與馬蒂斯的共鳴,並於日後分別成為立體派及野獸派的重量級導師。到了1882年,塞尚的作品終於被巴黎沙龍許可展出,但這其間比起其他印象派畫家,有更多的藝評家以嚴厲批評他的作品為樂,如「看見塞尚作品只讓人想大笑」之類的嘲弄,使他沒有自己的雇主。於是此年,即使他已經擠入了眾生喧嘩的巴黎,獲得了某種程度的「善意回饋」,但卻選擇離開是非之地,安靜的作畫。他說:「我決定悄悄地作畫,直到有一天能論證自己的實際成果為止。」而搬回家鄉定居。


繪畫是一種理論實踐

1884年塞尚在家鄉成婚,1886年,父親以近九十的高齡去世,留下了兩百萬法郎的鉅額遺產,他讓妻子和妹妹管理家務和負責兒子的教育,自己則將全部精力專研繪事。



畫 名 :聖維多利亞山 Montagne Sainte - Victoire
年 份:1886 - 87年
材 質: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尺 寸:23.5 x 28.5 cm
館 藏 處:私人菲利浦收藏 The Phillips Collection, Washington, D.C.

回到艾克斯的普桑,創作了大量的家鄉風景畫,《聖維多利亞山》是他最常創作的題材。他的每張畫作都是在證明一種對於繪畫的「理論」解釋,這些理論先在腦海中形成,再透過手將其「實踐」出來。塞尚跳脫了一些對於「寫實」的窒梏,在印象派之前的畫家都認為自己的畫作是「寫實」的,包含印象派認為自己是在分析自然界光影的繪畫,是真正的「寫實」。但塞尚是先有一個「理論」在腦海中,才對著自然「寫生」,因此他被後人稱為「現代繪畫之父」。


這幅1886 - 87年的《聖維多利亞山》是透過左右兩邊的冷杉,在山坡上眺望對面聖維多利亞山的「鏡框式」構圖場景。塞尚勉勵自己從自然中學習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年6月15日-1665年11月19日)的畫法,使畫面達到統一、和諧、莊重、典雅和完美,他希望印象主義不再只是捕捉「瞬間」而已,而是能夠堅實而且歷久彌新的。此幅作品從高處向下望,阡陌間的房舍就好像一個個小小的火柴盒,綠色的農田生意盎然,聖維多利亞山是淺藍色的,幾乎和天空同一個顏色,可見山脈與觀者的距離很遠,視線能如此清晰定是鄉間空氣品質良好,少了印象派在城市中描繪光影時,順道寫實的「空氣汙染」。作品以綠色系為主,彩繪出純樸的農村景色。



畫 名 :聖維多利亞山 Montagne Sainte - Victoire
年 份:1887年
材 質: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尺 寸:67 x 92 cm
館 藏 處:英國倫敦可陶德學院畫廊 Courtauld Institute Galleries, London

塞尚的每幅畫作,都是一場「實驗」。這是一種關於內在理論的實踐,他要從實驗中得出,什麼才是自然的「永恆」狀態。塞尚的印象派朋友有莫內、梵谷、高更等人(之前在行天宮雜誌都有介紹過),並常常和他們在咖啡館討論藝術。



這幅1887年的《聖維多利亞山》視角和前一幅很接近,只是距離近了一些,畫面右方的冷杉已經看不到樹幹了。在思想層面上,這幅畫的房舍也不是一個個輪廓分明的火柴盒,而是以寫意的筆觸畫出。農田與山脈上黃色的光線,是夕陽映照在大地上的天然日晷,顯示出大自然中凹凸有致的輪廓線。冷杉的枝葉隨風舞動,使得整張畫面具有自然界的情感。



印象派中的「堅實派」



畫 名 :從保伯慕斯看聖維多利亞山 Mont Sainte-Victoire Seen from Bibemus
年份:1897 年
材質: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尺 寸:65 x 81 cm
館 藏 處: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美術館 Baltimore Museum of Art

對塞尚來說,畫畫不是遊戲,而是一種自我證明。他要像巴黎那些勢利眼的人們,正明自己的理論是可行的,因此不斷地嘗試與努力。在《從保伯慕斯看聖維多利亞山》中,已經完全看不見房舍與農田了,畫家在畫面中表現一種音樂性的收攏與律動,這或許也跟他的音樂愛好有關,因為他曾在學生樂隊中擔任吹銅管的樂手。塞尚認為:「色彩豐富到一定程度,形也就成了。」這裡的山用色十分明亮,除了遠方的山依然用藍紫色系之外,還大膽的加上了白色與橘色。以黑色加強了畫面中的一些輪廓,暗示出「空間感」。樹是較為寫實的表現,穿插在虛實之間,使得「維多利亞山」成為一個被夢境縈繞的場所。當地人會根據維多利亞山的變化來預測天氣,也有許多傳奇故事,使得此山更為神祕。塞尚以色塊表現出形象的立體感,而不是和其他印象派畫家一樣,用點來描繪光線,因此有人稱他為印象派中的「堅實派」。



畫畫是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



畫 名 : 聖維多利亞山 Mont Sainte-Victoire
年 份 : 1897 - 98年
材 質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尺 寸 : 81 x 100.5 cm
館 藏 處: 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館 State Hermitage Museum, St. Petersburg

有人認為塞尚的繪畫很生硬,都是以色塊分割畫面,其實是以偏概全的概念。塞尚的畫作中就有很多幅畫作表現出其「柔和」的一面。1897 - 98年的「聖維多利亞山」筆觸又與之前不同,他將眼裡見到的一切予以系小規律的筆觸「塊面化」,這是另外一種對形相輪廓的簡化、另一種感性表現的思維,和其他「堅實派」的作品不同,這幅圖充分顯現出山情景態的柔媚。塞尚認為:「畫畫並不是盲目地去複製現實,而是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他希望透過這種規律的筆觸表現某種程度的立體感、這是對於另一種理論的實踐。以藍紫色打底,沒有將畫面塗滿,依次點綴其中的風景,十分別緻。



體積是色調的相互關係




畫 名 : 從雷羅威小鎮看聖維多利亞山 The Mont de Cengle (Mont Sainte-Victoire Seen from Les Lauves)
年 份 : 1905 年
材 質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尺 寸 : 71.5 x 90.5 cm
館 藏 處: 瑞士蘇黎世比爾勒基金會 E.G. Buhrle Foundation Collection, Zurich

《從雷羅威小鎮看聖維多利亞山》這幅畫甚至完全沒有打底,筆觸也更加「概念化」,說它是寫生作品,或許沒有人相信吧!但它的確是。此時的塞尚認為「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準確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來。」這像是一片片有色紙張的撕貼畫,只是媒材是油畫,從色彩來看,此幅作品或許是表現此山晚間的色調。他的許多畫都是從白天畫到夜晚,色彩也會因此跟著改變。在塞尚畫中「聖維多利亞山」的夜晚也是繽紛的,限於篇幅的關係無法一一盡覽,但我們單看此幅,似乎能領會塞尚對於夜景有著神妙的體悟,不但不以黑色勾出輪廓線,還用留白的方式暗示空間,營造出另類的立體感。

1906年,塞尚在野外寫生時突然下了豪雨,據說此時的他,描繪的仍是聖維多利亞山。他原來想繼續畫下雨的景色,但無法承受漸強的雨勢,卻在打道回府的路上昏厥。被家人發現後抬回家治療,幾天後便死於肺炎。他在家鄉安息,並繼續凝望著聖維多利亞山。

塞尚繪畫的理論價值

塞尚的《聖維多利亞山》,流傳下來的有十數幅,但他真正畫過幾幅沒有人知道,因為如果他認為他畫的作品沒辦法將腦海中的理論實踐出來的話,就會將其毀壞。因此現在我們能看見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經由藝術家本人認可、非常珍貴的。和印象派畫家一樣,塞尚有很多同主題的系列畫作;和印象派畫家不同的是,塞尚每一幅畫作的風格都在改變,因為對他來說,這不是寫實,而是一種理想的實踐。


塞尚最著名的理論是將自然界的萬物都分成「圓柱體、圓錐體和球體」,直到現在,中外的美術班素描訓練,都是以圓柱體、圓錐體和球體為基礎。在他死後,藝評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1893-1968)認為現代藝術運動是開始於塞尚想要客觀地觀察世界的真誠決心。塞尚表現出來的純粹與永恆,使自己終於成為了印象派中的普桑,也開啟了現代藝術的新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徐偉珍老師 的頭像
    徐偉珍老師

    徐偉珍老師

    徐偉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