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刊登於2012年7月份行天宮雜誌/徐偉珍
今天要來欣賞的,是上次沒講完的《千里江山圖》,由於此圖的畫幅廣大,真要細細探討,一、兩篇文章是講不完的,我們只能跟大家分享畫面的局部,雖不能「享盡榮華」,也算是稍稍「望梅止渴」了。
北宋王希孟十八歲就完成了寬1191.5公分、長51.5公分的《千里江山圖》,這幅絹本設色的青綠山水圖是他竭盡才能唯一一幅存世的作品,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曾經北宋蔡京、南宋內府、元李溥光(即此圖後方題跋之作者)、清梁廷標及乾隆內府收藏,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卷首有乾隆御題,卷尾有北宋書法家蔡京與元代書畫家李溥光的題跋。(前兩個題跋請見上一篇文章)畫上有清梁清標、清內府等鑒藏印二十八方。
此幅圖以長卷的方式呈現,畫出連綿不絕的千里江山,雖紙幅有限但畫意無窮,咫尺間可見天涯,言有盡而意無窮,將山水的陰陽向背、坡巒起伏、田野聚落、橋梁道路、田園風光、農漁生活乃至飛鳥與遠處的小舟等,都描繪得栩栩如生。以山水來說,磅礡大氣;以細節來說,可說是獨步千載的丹青小景!
獨步千載,一回拈出一回新
曾被趙孟頫稱為「此書乃過我」的元代僧人書畫家李溥光在《千里江山圖》卷尾題跋中道:「予自志學之歲,獲觀此卷,迄今已僅百過,其功夫巧密處,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謂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設色鮮明,佈置宏遠,使王晉卿、趙千里見之亦當短氣,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為不妄云。大德七年冬十二月才生魄昭文館大學士雪庵溥光謹題。」
在李溥光短短的題跋中,就將此畫的種種好處給說明了。可知在一群名家山水里面,這幅《千里江山圖》是「眾星拱月」的傑作,其用色鮮明、布局又是這樣的宏遠,不但使當時宋朝名畫家王晉卿、趙千里都相形見絀,而且還「一回拈出一回新」,每一次看見它都有不同層次的新鮮感,正是因為這幅圖的內容太豐富了,總讓人有挖掘不完的故事出來。重要的是「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獨步千載」這句話頗耐人尋味,這幅圖可是寬1191.5公分、長51.5公分的「大景」,有「千里」之稱呢!又怎麼能說它是「小景」呢?原來這幅圖雖圖幅廣大,但它作工精細,在其細節的鋪排與色彩的堆疊之處,更勝許多以「精緻」為其藝術表現手法的「丹青小景」呢!李溥光在看《千里江山圖》時,已經超過好幾百遍了,但卻仍「不能周遍」,無法看完,更何況我們連「一遍」都還沒看完呢!
此圖充份表現出郭熙《林泉高致》中所提到的「三遠」,即「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畫面層次相當豐富。
平遠之美
記得我第一次看見此圖時感到驚訝不已,這山脈是這樣的栩栩如生、這江水是這樣的碧玉如洗,使我想到朱自清的<綠>。看見這幅作品,我就像朱自清「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一樣,我「驚詫」著王希孟的「綠」。這景色美得讓人起疑,沒有比這更美的山頭、更清澈的源泉和更深的感動。這是一種富有親切感的記憶,讓人衝動的想將自己投身在大自然的母體!不僅如此,它連最遠處的山脈都畫著小船,甚至還有房屋與人家(圖片2)。這是讓人多麼醉心的綠唷!這是多麼豐富、有層次感的綠唷,即使是在畫面的最後方,它仍然清楚地分別遠近,以「平遠」的方式將畫面越推越遠,推到了盡頭,甚至在紙張之外,出離畫面的部份,我們也彷若看到綿延不盡的江山,多美啊!
郭熙說平遠之景沖融而縹縹緲緲,是說平遠的色澤調和,因為其平遠的空間深度,在有些地方會隱隱約約看不清楚,以圖片2來說,作者為了表達空間之遠,在推移空間的深度時,會以比較斜角的方式將空間往後推,再以明暗堆疊的方式,暗示山後有山,連綿不盡之感。
高遠之景
高遠之勢突兀,其色清明。我們可以看到畫面中的叢山峻嶺(圖片3),不只高,而且是相當遠的。從何見其高、又從何見其遠呢?我們可以比較山脈顏色的濃重程度,稍後方較淡的山脈可不是因為退色了,而是因為山上霜濃霧重,它距離遠,比較看不清楚。那山有多高呢?同樣的道理我們看見山脈下方留有一處空白,這空白既是距離之高、之遠,也是在說高山上有雲霧繚繞,從遠方看無法看到山腳,只看到半個山頭而已,山頭之色清明,有點睛之效,使山脈看來更為地雄偉壯麗。
深遠之態
圖片4右下方這種有破洞的石塊是「太湖石」,因為它的石身有自然的破洞,宋徽宗對此石十分著迷,還花了大筆國庫蒐集這種石頭弄得民不聊生。畫面前方的小船畫得非常精細,靠岸方式不同,透視法也不同。從前方的藍色石頭往後可看見兩岸為出來的水路,由近至遠是為深遠。王希孟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他的畫風精細,我們從畫面中的水紋可看出,若沒有無比的耐心,怎麼能為這麼大的畫面,一絲不苟的添加水紋呢?要知道,若這水紋下得太重,將會搶了山脈的風采;但要畫如風吹拂後水面上留下的紋路,卻又不能太輕,以免畫了卻讓人感覺沒畫,因此力道跟火侯的拿捏,都需經營得恰到好處才行。
郭熙認為,深遠之色必須重晦,遠處風景的顏色必須比近處暗以表示深度,若不如此則畫面將流於平淡而沒有遠近之分了。但王希孟設色鮮明,跳脫了此窠臼,一樣能展現出空間深度來,他所使用的方式是將坡度的立體面畫出來,以製造深度,把空間拉遠;再將近處的石塊點綴成碧藍色,將空間往前推,因此很巧妙地在畫面中製造出空間的深度效果。
橋上人影
在此幅圖中有一座規模特別大的橋,它連接兩岸的山脈也與畫面形成一個和諧的平衡(圖片5),也讓人感覺北宋國運昌隆,對於交通建設也有所建樹。這座橋上左右兩邊都有人,現在我們將左半邊放大(圖片6),可以將橋上的人影觀察的更清晰。這些人影幾乎都是以白粉點染,再以淡淡地赭石染色。從人物打扮可看出,在右方涼亭裡的幾位,比較像是吟風弄月的讀書人;左方被柳樹擋到的人,比較像是一般在嬉戲的路人;而左方是一個樵夫,或許他正從對面的山脈打柴,經過這座橋正要回家,肩頭上還挑著斧頭呢!
水聲悠悠
如果說綠是「醉人」的綠,那這藍就是「夢幻」的藍了。只見藍色在這畫面中有遠處的灰藍、淺藍、淡藍;也有近處的深藍、艷藍和碧藍。這麼美的藍綠搭配,真讓人彷彿有置身仙境一般的幻覺!我們將山頭拉近來看(圖片7),還看的到山上的斷崖、聚落、人影及瀑布。我深深地為著這高山的瀑布著迷著,有人形容女性的秀髮時會說「像瀑布般流洩下來」,這裡的瀑布從這樣明亮、充滿大化之氣的山脈上流下來,更讓人感覺到彷彿耳邊就可以聽見水聲一樣。
後方的山脈以藍色略為勾勒,描寫山景之美、山距之遠,可謂是淋漓盡致了。
彷彿一夢中
圖片 8 這是夢中仙境
王希孟的這幅《千里江山圖》,大中見小,小中見奇。如果說高聳入雲的山脈代表著陽剛的北方山水(圖片3),那在這裡連綿不盡的山巒代表的就是南方山水的陰柔之美了(圖片8)。這幅圖通篇幾乎以南方沾水的特色描畫,在少部分才以北方的山水作為點綴。圖片8可說是山脈的「中遠」景色,因為他既不像僅以淡色勾勒出山形的遠方山頭(如圖片7後方背景山脈)那樣遠,也沒有像圖片5、圖片7那樣較為深刻的描繪山石紋理的這般近,因此它的距離是在兩者之間,既非近處、也非遠處,而是處於中間部分。
山水的地理往往影響著藝術家的表現方式,如北方山水清晰、輪廓分明,流傳下來的詩歌多以描寫現實人生與直率的表現方式,如詩經等;南方較多雨,山脈較為平緩,流傳下來的詩歌多以描寫幻想世界或是男女情愛,是以一種較為浪漫多情的方式呈現。以此幅圖來說,他少了之前山脈(圖片3)的硬朗之氣,卻多了幾分嬌媚動人,圍繞著岸邊的坡石,也是以較為低緩的形式描繪出來,使得這整座風景好像要「溶入」水中一樣,是多麼祥和、多麼迷人,就好像是身處在夢境一般!
越陳越香,滿是奇異
在今天這篇文章中,我們為大家介紹了三分之一幅的《千里江山圖》,這一幅圖的好處是說不盡的,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因為經典藝術是越陳越香的,這醉人的綠、夢幻的藍,總讓人一想再想、魂牽夢縈,每看一回,總是「一回拈出一回新」來,竟令人有如此「回甘」的感受。在朱自清的<綠>中說道:「那醉人的綠呀﹗彷彿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也恰好能拿來形容這幅《千里江山圖》,這種讓人想投奔的綠、讓人心蕩神馳的藍相偎相依、合作無間的演出一首奏鳴曲來,真不愧是有「中國十大名畫」之稱的《千里江山圖》。
因為這幅圖的圖片我更改過很多次
一直到文章在行天宮雜誌刊登後我才發現
在標題”彷彿一夢中”以下的圖片標示是錯的
所以在部落格裡面更改過來
對不起了!
今天要來欣賞的,是上次沒講完的《千里江山圖》,由於此圖的畫幅廣大,真要細細探討,一、兩篇文章是講不完的,我們只能跟大家分享畫面的局部,雖不能「享盡榮華」,也算是稍稍「望梅止渴」了。
北宋王希孟十八歲就完成了寬1191.5公分、長51.5公分的《千里江山圖》,這幅絹本設色的青綠山水圖是他竭盡才能唯一一幅存世的作品,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曾經北宋蔡京、南宋內府、元李溥光(即此圖後方題跋之作者)、清梁廷標及乾隆內府收藏,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卷首有乾隆御題,卷尾有北宋書法家蔡京與元代書畫家李溥光的題跋。(前兩個題跋請見上一篇文章)畫上有清梁清標、清內府等鑒藏印二十八方。
此幅圖以長卷的方式呈現,畫出連綿不絕的千里江山,雖紙幅有限但畫意無窮,咫尺間可見天涯,言有盡而意無窮,將山水的陰陽向背、坡巒起伏、田野聚落、橋梁道路、田園風光、農漁生活乃至飛鳥與遠處的小舟等,都描繪得栩栩如生。以山水來說,磅礡大氣;以細節來說,可說是獨步千載的丹青小景!
獨步千載,一回拈出一回新
圖片 1李溥光卷尾題跋
曾被趙孟頫稱為「此書乃過我」的元代僧人書畫家李溥光在《千里江山圖》卷尾題跋中道:「予自志學之歲,獲觀此卷,迄今已僅百過,其功夫巧密處,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謂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設色鮮明,佈置宏遠,使王晉卿、趙千里見之亦當短氣,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為不妄云。大德七年冬十二月才生魄昭文館大學士雪庵溥光謹題。」
在李溥光短短的題跋中,就將此畫的種種好處給說明了。可知在一群名家山水里面,這幅《千里江山圖》是「眾星拱月」的傑作,其用色鮮明、布局又是這樣的宏遠,不但使當時宋朝名畫家王晉卿、趙千里都相形見絀,而且還「一回拈出一回新」,每一次看見它都有不同層次的新鮮感,正是因為這幅圖的內容太豐富了,總讓人有挖掘不完的故事出來。重要的是「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獨步千載」這句話頗耐人尋味,這幅圖可是寬1191.5公分、長51.5公分的「大景」,有「千里」之稱呢!又怎麼能說它是「小景」呢?原來這幅圖雖圖幅廣大,但它作工精細,在其細節的鋪排與色彩的堆疊之處,更勝許多以「精緻」為其藝術表現手法的「丹青小景」呢!李溥光在看《千里江山圖》時,已經超過好幾百遍了,但卻仍「不能周遍」,無法看完,更何況我們連「一遍」都還沒看完呢!
此圖充份表現出郭熙《林泉高致》中所提到的「三遠」,即「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畫面層次相當豐富。
平遠之美
圖片 2 《千里江山圖》局部 畫面最遠處的山脈
記得我第一次看見此圖時感到驚訝不已,這山脈是這樣的栩栩如生、這江水是這樣的碧玉如洗,使我想到朱自清的<綠>。看見這幅作品,我就像朱自清「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一樣,我「驚詫」著王希孟的「綠」。這景色美得讓人起疑,沒有比這更美的山頭、更清澈的源泉和更深的感動。這是一種富有親切感的記憶,讓人衝動的想將自己投身在大自然的母體!不僅如此,它連最遠處的山脈都畫著小船,甚至還有房屋與人家(圖片2)。這是讓人多麼醉心的綠唷!這是多麼豐富、有層次感的綠唷,即使是在畫面的最後方,它仍然清楚地分別遠近,以「平遠」的方式將畫面越推越遠,推到了盡頭,甚至在紙張之外,出離畫面的部份,我們也彷若看到綿延不盡的江山,多美啊!
郭熙說平遠之景沖融而縹縹緲緲,是說平遠的色澤調和,因為其平遠的空間深度,在有些地方會隱隱約約看不清楚,以圖片2來說,作者為了表達空間之遠,在推移空間的深度時,會以比較斜角的方式將空間往後推,再以明暗堆疊的方式,暗示山後有山,連綿不盡之感。
高遠之景
圖片 3叢山峻嶺
高遠之勢突兀,其色清明。我們可以看到畫面中的叢山峻嶺(圖片3),不只高,而且是相當遠的。從何見其高、又從何見其遠呢?我們可以比較山脈顏色的濃重程度,稍後方較淡的山脈可不是因為退色了,而是因為山上霜濃霧重,它距離遠,比較看不清楚。那山有多高呢?同樣的道理我們看見山脈下方留有一處空白,這空白既是距離之高、之遠,也是在說高山上有雲霧繚繞,從遠方看無法看到山腳,只看到半個山頭而已,山頭之色清明,有點睛之效,使山脈看來更為地雄偉壯麗。
深遠之態
圖片 4 有太湖石的風景
圖片4右下方這種有破洞的石塊是「太湖石」,因為它的石身有自然的破洞,宋徽宗對此石十分著迷,還花了大筆國庫蒐集這種石頭弄得民不聊生。畫面前方的小船畫得非常精細,靠岸方式不同,透視法也不同。從前方的藍色石頭往後可看見兩岸為出來的水路,由近至遠是為深遠。王希孟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他的畫風精細,我們從畫面中的水紋可看出,若沒有無比的耐心,怎麼能為這麼大的畫面,一絲不苟的添加水紋呢?要知道,若這水紋下得太重,將會搶了山脈的風采;但要畫如風吹拂後水面上留下的紋路,卻又不能太輕,以免畫了卻讓人感覺沒畫,因此力道跟火侯的拿捏,都需經營得恰到好處才行。
郭熙認為,深遠之色必須重晦,遠處風景的顏色必須比近處暗以表示深度,若不如此則畫面將流於平淡而沒有遠近之分了。但王希孟設色鮮明,跳脫了此窠臼,一樣能展現出空間深度來,他所使用的方式是將坡度的立體面畫出來,以製造深度,把空間拉遠;再將近處的石塊點綴成碧藍色,將空間往前推,因此很巧妙地在畫面中製造出空間的深度效果。
橋上人影
圖片 5 連結兩山的橋
圖片 6 圖片5局部
在此幅圖中有一座規模特別大的橋,它連接兩岸的山脈也與畫面形成一個和諧的平衡(圖片5),也讓人感覺北宋國運昌隆,對於交通建設也有所建樹。這座橋上左右兩邊都有人,現在我們將左半邊放大(圖片6),可以將橋上的人影觀察的更清晰。這些人影幾乎都是以白粉點染,再以淡淡地赭石染色。從人物打扮可看出,在右方涼亭裡的幾位,比較像是吟風弄月的讀書人;左方被柳樹擋到的人,比較像是一般在嬉戲的路人;而左方是一個樵夫,或許他正從對面的山脈打柴,經過這座橋正要回家,肩頭上還挑著斧頭呢!
水聲悠悠
圖片 7 聽這美麗的瀑布
如果說綠是「醉人」的綠,那這藍就是「夢幻」的藍了。只見藍色在這畫面中有遠處的灰藍、淺藍、淡藍;也有近處的深藍、艷藍和碧藍。這麼美的藍綠搭配,真讓人彷彿有置身仙境一般的幻覺!我們將山頭拉近來看(圖片7),還看的到山上的斷崖、聚落、人影及瀑布。我深深地為著這高山的瀑布著迷著,有人形容女性的秀髮時會說「像瀑布般流洩下來」,這裡的瀑布從這樣明亮、充滿大化之氣的山脈上流下來,更讓人感覺到彷彿耳邊就可以聽見水聲一樣。
後方的山脈以藍色略為勾勒,描寫山景之美、山距之遠,可謂是淋漓盡致了。
彷彿一夢中
圖片 8 這是夢中仙境
王希孟的這幅《千里江山圖》,大中見小,小中見奇。如果說高聳入雲的山脈代表著陽剛的北方山水(圖片3),那在這裡連綿不盡的山巒代表的就是南方山水的陰柔之美了(圖片8)。這幅圖通篇幾乎以南方沾水的特色描畫,在少部分才以北方的山水作為點綴。圖片8可說是山脈的「中遠」景色,因為他既不像僅以淡色勾勒出山形的遠方山頭(如圖片7後方背景山脈)那樣遠,也沒有像圖片5、圖片7那樣較為深刻的描繪山石紋理的這般近,因此它的距離是在兩者之間,既非近處、也非遠處,而是處於中間部分。
山水的地理往往影響著藝術家的表現方式,如北方山水清晰、輪廓分明,流傳下來的詩歌多以描寫現實人生與直率的表現方式,如詩經等;南方較多雨,山脈較為平緩,流傳下來的詩歌多以描寫幻想世界或是男女情愛,是以一種較為浪漫多情的方式呈現。以此幅圖來說,他少了之前山脈(圖片3)的硬朗之氣,卻多了幾分嬌媚動人,圍繞著岸邊的坡石,也是以較為低緩的形式描繪出來,使得這整座風景好像要「溶入」水中一樣,是多麼祥和、多麼迷人,就好像是身處在夢境一般!
越陳越香,滿是奇異
在今天這篇文章中,我們為大家介紹了三分之一幅的《千里江山圖》,這一幅圖的好處是說不盡的,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因為經典藝術是越陳越香的,這醉人的綠、夢幻的藍,總讓人一想再想、魂牽夢縈,每看一回,總是「一回拈出一回新」來,竟令人有如此「回甘」的感受。在朱自清的<綠>中說道:「那醉人的綠呀﹗彷彿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也恰好能拿來形容這幅《千里江山圖》,這種讓人想投奔的綠、讓人心蕩神馳的藍相偎相依、合作無間的演出一首奏鳴曲來,真不愧是有「中國十大名畫」之稱的《千里江山圖》。
因為這幅圖的圖片我更改過很多次
一直到文章在行天宮雜誌刊登後我才發現
在標題”彷彿一夢中”以下的圖片標示是錯的
所以在部落格裡面更改過來
對不起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