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刊登於2012年6月份行天宮雜誌/徐偉珍



今天要為讀者介紹的是北宋畫家王希孟唯一一幅的傳世名作《千里江山圖》。此圖寬1191.5公分,長51.5公分,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於此圖畫幅之大、畫面之廣(見圖片1),再加上設色美麗、用筆精到,實在難以概括言之,因此分為上下兩集位讀者加以介紹,第一篇著重在對此畫的背景描寫、第二篇著重在此畫的欣賞,如此我們才能較為仔細地欣賞到其中的美好。



精誠所至,作之而已。



圖片 1  《千里江山圖》全圖
工筆青綠設色51.5㎝×1191.㎝。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千里江山圖》是宋朝畫家王希孟年僅十八歲的作品,這也是他唯一一幅流傳下來的作品,對於他的生平,我們所知不多,只能從北宋書法家蔡京(1047年-1126年)在畫後的題跋中略為了解:「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圖片 2蔡京題跋


其中「政和」是宋徽宗的年號,在蔡京的題跋中我們可以瞭解到,王希孟十八歲以前在畫學為生徒,當時的宋朝皇帝是宋徽宗。宋徽宗崇寧三年(西元1104年)時以招募方式興辦規模龐大的「畫學」。據《宋史》記載:「畫學之業,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鳥獸、曰花竹、曰屋木,以《說文》、《爾雅》、《方言》、《釋名》教授。《說文》則令書篆字,著音訓,餘書皆設問答,以所解義觀其能通畫意與否。」宋徽宗大觀四年「畫學」又併入了翰林圖畫院。


生徒是指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即現在的公立學校)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但宋徽宗仿太學三舍法教養生徒,亦即以畫學為生徒的學校教育取代考試,擴大招材。後來可能是王希孟畫得比較好了,被召入天子的中文書庫,獻畫給天子(宋徽宗)很多次,可見他在未成名之前是有在刻苦練習的,但卻「未甚工」,畫得並不特別工整秀麗。宋徽宗看見他很努力,又肯嘗試、不斷的練習、獻畫,是可造之材,就親自教導王希孟作畫技巧,才不到六個月,王希孟就拿著此圖進獻給宋徽宗,並得到他的稱許。其後宋徽宗又將此圖賞給蔡京,能讓皇帝將圖畫當成獎品賞給大臣,可見他對此圖的重視,而其更深遠的意義是「天下士在作之而已。」意謂王希孟是靠著刻苦的努力,才能畫出如此偉大、優秀的作品,從「未甚工」到「上嘉之」,僅僅「在作之」而已,可又卻是多麼得不容易啊。


歷代有許多人皆認為王希孟是「天才少年」,因為他才十八歲,就畫出了前無古人,後也難有來者的《千里江山圖》,讓大家讚嘆、稱許好幾百年,但當我們細細體認蔡京題跋的這些文句,便可知道王希孟當時是花非常多的心思與時間,並不是倚靠所謂「天才」____天生的才華和能力____而已。



精工刻苦終成出水芙蓉


這幅畫究竟有多麼地不可多得呢?先從畫一幅大畫來說,如果沒有一張大的桌子,就先得把畫摺疊一半,先畫另一半,還要小心畫不要被押到,以免留下摺痕,一留下摺痕,上色時顏色都會往摺痕的地方堆疊,進而影響美觀。若桌子實在是太小,只能將畫平舖在地板上趴著作畫,但也要小心莫讓身體沾染顏料污了畫面、又或者在移動時不小心將畫面弄皺了甚至撕毀,就前功盡棄了。所以我們可以想想王希孟要畫出寬1191.5公分,長51.5公分的大畫,該有多辛苦呢?即使他是將畫先裱貼在木板上作畫,要畫出如此長卷卻又不失平衡,也並非易事。


此外,宋徽宗親自指導他畫畫,不滿六個月他就交出了此圖。他在接受徽宗教導後,自己還要騰出時間來練習,已有困難,何況他還要畫那麼大張畫、要做多少功課、畫多少草稿,才能在這麼大的畫布上布局如此完美的構圖呢?況且一幅青綠山水畫要堪稱精品,必須經過好幾十層的疊染,有些疊染甚至幾乎看不出顏色,只有「水」的厚度,但也正是這些細節才使得山脈的紋路能夠活潑生動,少一筆都不行呢!



或許是這般勤學努力的關係,在畫完此幅圖的不久後,王希孟就成駕鶴仙人了,得年約二十出頭,此幅圖也因此成為這位「天才」少年唯一存在過的證明。


圖片 3 卷首部分有乾隆御題



前無古人的驚世之作



《千里江山圖》卷首有乾隆御題:「千里江山望無垠,元氣淋漓運以神。北宋院誠鮮二本,三唐法總弗多皴。可驚當世王和趙,已評一堂君若臣。曷不自思作人者,爾時調鼎作何人。」王希孟畫出了千里的江山,即使畫幅有限,圖中的山水也看不到盡頭。畫面充滿自然山水的元氣,仿若蘊含靈氣,神韻飽滿。即使在北宋這樣人才濟濟的畫院中,也真的很難找到與之匹敵的傑作。從傳承上來看,盛唐、中唐到晚唐的畫家中,也沒人能創造出這樣的皴染技巧,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了!這幅畫美得讓當時著名的畫家王詵和趙伯駒都感到震驚了,在當時的宋徽宗君臣來說就已是一時珍品了。



如果不把畫幅展開來看,你真的不會相信這幅畫有多美,因為網路上或書籍裡為了保持全圖的樣貌(如圖片1),往往只能夠看其表面山勢起伏及用色華麗,很難欣賞到裡面布局的深刻用心,今天在行天宮雜誌有這樣難得的機會,可以與讀者們分享、一起欣賞其中的奧妙之處,限於篇幅之考量,雖不能說是可以將此圖百分之百地看完,但我們也能在這些局部放大的圖中能掌握到些許作者散發的靈氣。

 

畫中有畫,循環不息



圖片 4  圖片3下方局部放大



將卷首下方局部放大,我們會發現,原來畫家在細節之處描畫的竟如此精彩。前方的樹木不但各有姿態,就連長在上面的枝葉也絲毫不馬虎,石岸旁邊長著一叢又一叢的水生植物,後方的屋舍羅列著,仔細一看,屋內竟然還有畫人呢!(圖片 5)



圖片 5  圖片 4的放大,屋內竟有人



像這樣大中見大、小中見小的構圖方式,是非常精細且浩繁的工程。光是整幅大圖的構圖,要先將畫面的山水輪廓做大致的規劃與布局,可能最快都需要幾個月來構思吧!做好大致的布局之後才來處理細部分,如樹木要怎麼長、房屋、陸橋等,而在這個時候其實已經算是妥貼了,還要在畫上人,對一般人來說,能夠畫完大致的布局,有山有水、有樹木和房屋已經很完整了,在那麼大的畫面裡畫不畫人,其實根本看不出來,但是作者卻在畫面中卻畫出了點景人物,而且每個人還有不同的姿態,真是難能可貴。



話說到此,讀者們可能覺得奇怪,現在畫面上的人很少啊!怎麼說會有很多人、有不同的動作呢?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有題跋、有樹木、山石、小橋、房屋還有人,可以說是很完整了。但會讓各位讀者嚇一跳的是,本文我們討論到的畫面,還不足全圖的十分之一呢!



這樣的構圖方式就好像俄羅斯套娃一樣,俄羅斯套娃裡面是空心的,大娃娃裡面套著中娃娃、中娃娃又套著小娃娃,一個套著一個,最多可達到十層。而這幅《千里江山圖》也是一樣,一幅大氣磅礡的山水畫,套著一處處名山勝水,而一處處名山勝水又套著房子、樹木、小船、田地等點擺設;這些已經夠美的擺設,上面居然還點綴著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這樣的畫作不是非常奇妙嗎?就好像「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天堂」一樣,大世界裡面孕有小世界、小世界裡面又有「微世界」,這是個如此富有生命力、循環不息的宇宙啊!




圖片 6  《千里江山圖》局部


圖片 7  圖片 6後方遠山


在這樣美麗的畫面面前,似乎多說一句話還怕自己太大聲,驚擾了這番美景。青綠山水的出現,一開始只是要模仿大自然青山綠水的顏色,因為人們已經不能滿足於用墨色的層層疊染,雖然畫出了山水的韻味,但內心始終有對於大自然青山綠水的嚮往。終於在唐代青綠山水開始較為成熟,在畫面上以石青、石綠加以點染,但像石青、石綠這樣的礦物顏料,並沒有辦法畫出類似自然界中的綠色與藍色,因為他們的顏色太過亮麗,因此敷染在畫面上就增加一種貴氣,這也是他難掌握的一部份,若是石青、石綠掌握的不好,反而會變成一種「俗艷」,就像是再美的美女,如果畫了太厚的濃妝,一樣也會讓人產生一種「俗不可耐」的感覺。



青綠富貴,江山雄偉



青綠山水本身具有的一種貴氣,很適合拿來裝飾皇宮,王希孟以這幅《千里江山圖》送給宋徽宗,一方面是盡他職務之責、一方面是盡師徒之誼,與老師(宋徽宗)分享成品,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君臣之禮(也是職責所在)。以「千里江山」贈送給宋徽宗,代表著臣子讚揚君主的江山千里,看起來是這樣富庶、這樣美麗,收到這幅圖的宋徽宗自然龍心大悅,並且將它送給大臣蔡京,也可以炫耀自己的君威與國威。後世也有不少學者認為宋徽宗亡國之因,就是因為以這些華貴的藝術品粉飾太平,宋徽宗才看不見百姓的民間疾苦、以及宋朝國勢的日漸衰微。




圖片 8  圖片 6的局部



山水無盡,小中見大



《千里江山圖》雖然有青綠山水的「貴氣」,但它卻是屬於比較有「氣質」的那種。顏色亮而不艷,多了一份「雅」的感覺。我們來看圖片6,它是在整幅《千里江山圖》的右邊,於「乾隆御題」的左邊(從右看到左是國畫的觀賞順序)。


圖片6與圖片7中,我們清楚看見,光是畫面最遠處的山脈就有許多不同層次的綠色,它並不只是一般薄薄的、輕描淡寫的渲染而已,而是要層層疊加,不同厚度,不同顏色,它才能呈現像畫面中有深淺遠近的山脈出來。為什麼連遠方的山脈都要那樣辛苦呢?馬麟《靜聽松風圖》的遠山,只有薄薄的一層,不是也顯出它的氣質韻味出來了嗎?這裡有幾點原因可以說明,一是《千里江山圖》是設色的青綠山水圖,它在畫面的用色上面,本來就會比以水墨為主的《靜聽松風圖》來的厚重。再來是為求畫面的統一,前方有青綠設色,後方也該薄施顏色,使得畫面更加地完整;另一則原因是王希孟這幅畫本來就是要送給徽宗的「千里江山」,意味江山無限,故到遠處也不會有盡頭,當然要畫多一點層次,讓江山有一望無垠之感。另外從圖片7中,我們還可以看見,王希孟在畫面最遠處、甚至肉眼也看不到的地方,居然還畫上了遠處的船隻,可見其用筆功力精湛了!我們現在很流行所謂「袖珍藝術」,但其實有許多袖珍藝術囿於形體的大小,要將原貌呈現出來難免失真,可是我們看見王希孟畫的小船隻,無論比例與色澤,都拿捏得恰到好處,真是令人讚嘆不已!


遠方的山脈就如此精采,近處的就更不用說了。在圖片8中我們看見,畫面中的人物又比圖片5的人物多更多了,圖片8的左後方以及右前方會發現到有明顯斷崖,周圍山勢低緩,沒有較為高峻的,這是屬於南方山水的景色,我們之後還會在畫面中發現北方山水的景色,因為這幅《千里江山圖》是融合南北方山水特色所畫的,既代表著圖畫中虛擬世界的江山,也代表著現實世界宋朝的南北江山。由圖片8的放大圖中,我們也可以看見作者對山石肌理的用心,乾隆說這樣皴法在三唐中也不曾得見;有落差極大的斷崖、也有山脈本身的褶皺與斷層,在比較平滑的部分也細細勾描,可說是無一處懈怠。



若有知音見采,不辭遍唱陽春


王希孟以「若有知音見采,不辭遍唱陽春」的心情完成此圖,短短二十出頭的年紀就這樣仙去了。他以這幅圖才要開始踏入「大師」之流,以這幅圖敲響了名字,卻也是以這幅圖做為生命的唯一紀念。我們對王希孟個人人生的瞭解僅止於蔡京題的幾個字,又有誰知道他是因何而死呢?或許是積勞成疾,又或許是他人妒忌,我們也都無從得知了。我們唯一可以知道的是,他必是用盡了所有的才華與能量,以「不辭遍唱陽春」的態度,只為一報宋徽宗的「知音」之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徐偉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