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模仿到自我-談潘玉良肖像畫美感的六個印象
From Imitation to the Self - Six Impressions of Beauty in the Portraits of Pan, Yu-liang.
本文刊登在2014年美育雙月刊1-2月份雜誌
從流落的生世到響亮的名聲
被稱為「畫魂」的潘玉良(1889—1977)本姓張,後來跟丈夫潘贊化改姓。自幼家境清寒,十四歲被舅舅賣去蕪湖妓院作燒火丫頭,個性剛毅,因為堅持不接客而常招受杖打處罰,使得身上傷痕累累。直到蕪湖鹽督潘贊化替她贖身,才跳出火炕,並與之結成伉儷。潘贊化是思想開明的知識份子,他認為女權的提升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指標。他提供經費讓潘玉良完成學業並且接受繪畫訓練。潘玉良始終沒能為潘贊化生下任何孩子,她將潘贊化原配的兒子牟兒當成自己的小孩,兩人感情甚深。
潘玉良是中國第一位留法的女畫家,因為曾在妓院工作的背景,在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往往被誣指為身體不潔的女人,在中國的發展很不順利,因此幾乎都在法國度過貧苦的畫家生活。也因為與「妓院」二字沾上邊,使很多電視媒體對她產生一種異樣的幻想,以她為題材拍了很多部電視劇與電影。但真實的潘女士卻不同於電視電影裡的女主角一樣風情萬種、充滿女人味,她長像樸實、嗓門大又豪氣萬千,是個有骨氣、有理想的現代女性。
潘玉良的畫作風格,初期畫作融合西方大師之長,常可看到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年-1954年)、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1903年)、莫迪尼亞尼(Amedeo Modigliani,1884年-1920年)的影子。後期的作品融合印象派的點描畫與中國水墨畫的線條,企圖開創出一條「中西合璧」的道路。又因其擅長雕塑的關係,畢生作品都有濃濃的雕塑興味,在部分人物畫作中,往往可以看到不自然的變形,如「S」型動勢與刻意的拉長、或強調肉的堆疊感而使人感到其有「塑像」的特質。
本文將潘玉良畫中的人物畫加以整理,歸為六個類別,為潘玉良的作品作一繪畫鑑賞的比較。使讀者能跳脫出抽象的文字敘述,更能清楚明白潘玉良人物繪畫創作的脈絡。
(一)自畫像
對照這五幅自畫像,可看出潘玉良將容貌與身材的改變展現在畫布上。其中「綠衣自畫像」、「紅衣自畫像」上面無年款,但可以從臉型像貌推測其大概的年份,看見其年輕到年老身材臉型的改變。潘玉良年輕時比較豐腴,年歲漸長後變得比較纖弱。即使這樣,也只能憑畫面推斷「綠衣自畫像」、「紅衣自畫像」在「黑衣自畫像」、「臨窗自畫像」之前,但不能百分之百確定「綠衣自畫像」、「紅衣自畫像」、「執扇自畫像」確切的順序。
從臉型與髮型來看「執扇自畫像」、「綠衣自畫像」其形像是較接近的,而「紅衣自畫像」的髮型,不同於「執扇自畫像」、「綠衣自畫像」,而與「黑衣自畫像」較接近。再以構圖來看,「綠衣自畫像」的頭部與肩膀呈現出較為垂直的角度。而「執扇自畫像」、「紅衣自畫像」、「黑衣自畫像」、「臨窗自畫像」的頭部則有微微的傾斜。
以身體傾斜的姿勢來看,「綠衣自畫像」、「紅衣自畫像」的身體姿勢皆為正面,「執扇自畫像」、「黑衣自畫像」、「臨窗自畫像」的身體姿勢皆為「S型」的動勢。再以人物的配置物來分,「綠衣自畫像」、「紅衣自畫像」、「執扇自畫像」手中分別拿書、信、扇子,而「黑衣自畫像」、「臨窗自畫像」的配置物都是盆花。從臉型、髮型、頭部傾斜角度、身體姿勢與配置物等層面來分析,我們可以推知「綠衣自畫像」、「紅衣自畫像」應當在「執扇自畫像」、「黑衣自畫像」、「臨窗自畫像」之前。
在這些自畫像中,「黑衣自畫像」是被公認為最美麗的自畫像,許多潘玉良的相關書籍都喜歡拿這幅畫作為封面。其顏色用的並不多,眼白比起其他自畫像較不明顯,看起來很深邃有點Amedeo Modigliani的味道。這樣的眼神配上一襲黑旗袍更增添古典氣質,她的右手手肘放在桌上,手腕沿著桌腳垂下,右手食指在左手手腕上輕點,配合如彎月的眼神,讓人感受到有一種焦慮的感受。花瓶內的花雖色彩繽紛,但毫不搶奪人物的峰頭。原因是花瓶的藍色有讓瓶內的花冷靜內斂的效果,白色的布、咖啡色的椅子、土黃色的背景、黑色的衣服、藍色的花瓶都幾乎是同色調的,加上平塗使畫面具有靜謐的氣質,無怪乎它是潘玉良最迷人的自畫像。
(二)側坐女子
這兩幅畫都是相同的構圖、相同的媒材、相同的年份所創作,是潘玉良六十四歲的作品。可以看出她對相同構圖、不同作畫方式所產生出的效果相當有興趣。
這兩張畫都是用水墨構成的,ㄧ張只敷以淡淡的顏色增加肉體的量感;一張則用點「點」出來,做出來很多質感與筆觸。
左邊的質感做了很多、用不同的顏色堆疊出筆觸,但因紙的材質的緣故,左邊這幅畫一整張顏色都很深呈咖啡色系,整個畫面的顏色比較重用色點製造出的筆觸比較多。它做出了一個氣氛,以水墨畫來說,這幅圖太滿了、太多了;但以西化的角度來看這個「滿」與「多」,卻又讓人覺得可以接受。
相較於左邊這幅注重在質感表現的畫,右邊的這幅,清清淡淡、優優雅雅、簡簡單單。顏色只有兩種:黑色與膚色。膚色雖尚未填滿,但少少幾筆就能表現出肉體的感覺。與左邊重量感的女體比起來,右邊這幅畫的女子體態更加輕盈、皮膚更加有吹彈可破的感覺。
(三)正面坐姿作品比較
這幅畫很明顯受到野獸派影響,從地毯、椅子、桌子的寒暖對比可看出來,而人的身體反光也是寒暖對比。從窗外透進來的光可以從地毯上的深藍、淺藍發現。這個女子的姿態是斜坐的,脖子很長、呈S型的坐姿,可以看出受到Modigliani的影響,Modigliani總是把女人的脖子畫得很長,臉畫成長橢圓形,左傾或又右傾23.5°。另外,這幅畫面的景深明顯比潘玉良其他畫作的景深明顯而且內容也較其他人物畫的內容豐富。
在這幅畫上的幾乎都是別人影響,少有自己的風格,據推斷應該是他早期的作品,在這幅畫中,他的自我風格在於人體依然用線描。窗簾顏色很深,加強前後顏色的對比、遠近,陽光從窗外射進來,女人藉著陽光欣賞著自己鏡中美麗的容顏。
(四)坐姿裸女圖
將這三幅畫拿來比較是因其畫法有相同的地方,三幅作品的肉體都不是用點狀描繪而是色彩的堆疊,且共同特色都有使用「輪廓線」:
第一幅畫「坐女人體」除了女體的下巴和左手手指以外,其餘輪廓皆有輪廓線;第二幅畫「斜坐女子」身體有輪廓線但不明顯,最為明顯的是帽子的輪廓線。第三幅畫「席地坐女人體」則在人體部分都有輪廓線。
首先第一幅「坐女人體」的輪廓線與肉體顏色之陰影融合、較不突兀,所以在畫面上比較是繪畫性,不是線性。而頭髮隱没在背景中,也沒有描線,但很自然知道女主角是長髮。五官中有些勾描,像是眉毛、雙眼皮、鼻子側邊、唇縫間、外圍耳廓ㄧ點點,但大體都十分和諧。除了左大腿姿勢比例有點怪外,大體來說,都還是不錯的好畫。潘玉良依然企圖在這幅畫中擺弄主角的姿勢為「S」型的動態。畫面中最美的部份在於她放鬆的神態,五官表情也極盡柔媚。
第二幅「斜坐女子」在身體部分的線條描繪都還算自然。帽子使用明顯的暗褐色(近黑色)線描,感覺材質相當柔軟,使我們對於帽子與身體的搭配感覺知道此是兩樣不同畫面或不同空間的事物。畫中女子同樣也呈現出「S」型的姿勢,其中最能展現女性柔美氣質的是女主角的纖纖素手,指尖的柔美與水嫩充分展現了主角的魅力。
第三幅畫「席地坐女人體」,在身體的色彩上沒有像第一幅、第二幅做明暗深淺的描繪,而是大塊面的平塗,再用褐色的線條溝描,使得整個人體感覺又點像是「黏土塊」。臉雖然也是平塗,但她的五官有營造出生動的感覺,右邊的眼睛因為被撐住頭的右手拉成瞇瞇眼,左眼以自己方向的45度左上角往上看,表情有點「想心事」的神韻在,眉毛的角度也是隨著眼睛的形狀變化。紅唇、雙下巴、頭髮的表現都有其韻味。
以人物的美感情態來說,前兩幅圖的美感都是西洋式的,「席地坐女人體」則有中國式的女性美。這幅圖跟潘玉良的許多畫作一樣沒有畫鼻子,傳聞她因為鼻子過敏,所以不喜歡畫人物的鼻子。
(五)安妮絲
「半躺黑女人體」、「女僕」這兩幅畫畫的是同ㄧ個人,陪伴她一輩子的女僕與姐妹「安妮絲」。
第一幅「半躺黑女人體」其背景與空間的結合頗有平面幾何分割的感受,第二幅「女僕」其背景與空間採用單色系漸層的方式。兩幅畫的人體都有採用「線描」,第二幅的線描比第一幅線描明顯,人的肉體畫法大致相同。
「半躺黑女人體」光源比較不明顯,色調比較平,而且這構圖也在許多畫家的作品中見過,姿勢也是屬於古典的姿勢,女體比較樣式化,畫面較平,畫面好像沒有什麼特別加重描繪的部份。「女僕」的姿勢也是西洋畫中所常見,而與第一幅「半躺黑女人體」相較,它有一個柔和的光源,所以比第ㄧ幅畫有立體感,而且人物有戴上耳環,相較之下,第一幅畫的「安妮絲」比較樸素,第二幅畫的「安妮絲」較有打扮。「女僕」的焦點則是在於她的表情,她的面部朝向光源,可看出其表情凝重,整幅畫的意象帶往坐在椅子上深沉的沉思,相較「半躺黑女人體」的寧靜來說,「女僕」則較為動態。
(六)側坐裸女
這兩幅畫都是裸女坐圖,兩張圖中的女子的臉都不是正面,但是畫法不同。
第一張圖「跌坐」畫法與畫風都和「席地坐女人體」很像,都是平塗、線描的方式,但他採用一些縱橫的線條試圖讓人體具有「量感」與「立體感」,背景也是以縱橫的線條營造出深度與氣氛,但是感覺上,只是從「黏土塊」變成「雕像」,非常的形式化,其姿勢也是雕像常見的姿勢。
第二張圖「凝望」,與第一張圖「跌坐」不僅畫法不同、媒材不同、感覺也不同。
首先,是線描的部份。中國畫的筆墨線條,本來就是筆墨、紙張的交互感應所引發出的奇特變化與韻味。一旦這種線描是出現在油畫布上而不是出現在紙上,就反而有僵硬、死板的感受,但是出現在紙上,就有筆墨與紙張互相滲透的流動韻味,這就是第一張圖「跌坐」與第二張圖「凝望」的基本差別。
在油畫上的線描即使表現再有感情,也是堅硬的,不像筆與紙的交融那樣柔軟,韻味也不足夠從這兩幅話便可立即見真章。
堅強孤傲的畫魂
潘玉良的人物畫有各個不同國籍,其中以女性居多。她將女性的凝視、溫婉與嬌貴等神情表達的栩栩如生。也透露出民初時的女性氣質,既保守、又現代,在那個處處受西方衝擊、傳統與現代衝突感的年代,潘玉良企圖在畫作中保留濃濃的中國風,卻又巧妙的接合西方繪畫藝術於其中。她一生愛國,即使回不了祖國也堅持不入法國國籍,在她剛毅的畫筆下,我們看到一個不屈的繪畫靈魂。她從不向命運低頭,即使曾經身陷妓院,卻也從沒辱沒其尊貴的身軀。她從社會底層爬起,從目不識丁變成了一名學者,即使後來仍不見容於當使保守的中國社會,但她卻開創了那個艱困時帶一個不朽的傳奇。
--------------------------------------------------
問:現在有很多畫家都畫得跟相片很像,人物畫是否要跟相片很像才具有美感?
答:所謂畫得像或不像,其實有很多層面的意義。有些是精神的像,但在物質層面上不一定像;有些在物質層面上像,卻不一定能看出其精神氣質;也有的肖像畫在精神與物質層面皆不像,而是意境的相像。畫得跟相片很像,只能說是很像相片,肖像畫追求的更高層次則是,觀畫的人可以從畫作本身猜出被畫者的精神氣質,甚至是腦中一閃即逝的想法。
問:什麼風格的肖像畫才具有美感?
答:風格會經由時代與個人表現特色而不同,但美的感覺卻不會因為風格而有高下之分。重要的是觀畫的人內心有沒有「感動」,若是對較理性、不易感動的人來說,則問有沒有「感覺」,若是一幅畫能在我們心裡留下些什麼想法,那便是我們以能領悟畫中的美感了。
--------------------------------------------------
參考書目:
高玉珍、潘玉良(1995)潘玉良畫集:The art of Pan Yu-Lin。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楊克明(1996)畫魂:潘玉良。臺北市:民生報。
From Imitation to the Self - Six Impressions of Beauty in the Portraits of Pan, Yu-liang.
本文刊登在2014年美育雙月刊1-2月份雜誌
從流落的生世到響亮的名聲
被稱為「畫魂」的潘玉良(1889—1977)本姓張,後來跟丈夫潘贊化改姓。自幼家境清寒,十四歲被舅舅賣去蕪湖妓院作燒火丫頭,個性剛毅,因為堅持不接客而常招受杖打處罰,使得身上傷痕累累。直到蕪湖鹽督潘贊化替她贖身,才跳出火炕,並與之結成伉儷。潘贊化是思想開明的知識份子,他認為女權的提升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指標。他提供經費讓潘玉良完成學業並且接受繪畫訓練。潘玉良始終沒能為潘贊化生下任何孩子,她將潘贊化原配的兒子牟兒當成自己的小孩,兩人感情甚深。
潘玉良是中國第一位留法的女畫家,因為曾在妓院工作的背景,在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往往被誣指為身體不潔的女人,在中國的發展很不順利,因此幾乎都在法國度過貧苦的畫家生活。也因為與「妓院」二字沾上邊,使很多電視媒體對她產生一種異樣的幻想,以她為題材拍了很多部電視劇與電影。但真實的潘女士卻不同於電視電影裡的女主角一樣風情萬種、充滿女人味,她長像樸實、嗓門大又豪氣萬千,是個有骨氣、有理想的現代女性。
潘玉良的畫作風格,初期畫作融合西方大師之長,常可看到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年-1954年)、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1903年)、莫迪尼亞尼(Amedeo Modigliani,1884年-1920年)的影子。後期的作品融合印象派的點描畫與中國水墨畫的線條,企圖開創出一條「中西合璧」的道路。又因其擅長雕塑的關係,畢生作品都有濃濃的雕塑興味,在部分人物畫作中,往往可以看到不自然的變形,如「S」型動勢與刻意的拉長、或強調肉的堆疊感而使人感到其有「塑像」的特質。
本文將潘玉良畫中的人物畫加以整理,歸為六個類別,為潘玉良的作品作一繪畫鑑賞的比較。使讀者能跳脫出抽象的文字敘述,更能清楚明白潘玉良人物繪畫創作的脈絡。
(一)自畫像
圖一:綠衣自畫像 oil 73×91㎝
圖二:紅衣自畫像 oil 64×90㎝
圖三:執扇自畫像 oil 64×91㎝ 1939
圖四:黑衣自畫像 oil 64×92㎝ 1940從模仿到自我-談潘玉良肖像畫美感的六個印象
圖五:臨窗自畫像oil 59×73㎝ 1945
對照這五幅自畫像,可看出潘玉良將容貌與身材的改變展現在畫布上。其中「綠衣自畫像」、「紅衣自畫像」上面無年款,但可以從臉型像貌推測其大概的年份,看見其年輕到年老身材臉型的改變。潘玉良年輕時比較豐腴,年歲漸長後變得比較纖弱。即使這樣,也只能憑畫面推斷「綠衣自畫像」、「紅衣自畫像」在「黑衣自畫像」、「臨窗自畫像」之前,但不能百分之百確定「綠衣自畫像」、「紅衣自畫像」、「執扇自畫像」確切的順序。
從臉型與髮型來看「執扇自畫像」、「綠衣自畫像」其形像是較接近的,而「紅衣自畫像」的髮型,不同於「執扇自畫像」、「綠衣自畫像」,而與「黑衣自畫像」較接近。再以構圖來看,「綠衣自畫像」的頭部與肩膀呈現出較為垂直的角度。而「執扇自畫像」、「紅衣自畫像」、「黑衣自畫像」、「臨窗自畫像」的頭部則有微微的傾斜。
以身體傾斜的姿勢來看,「綠衣自畫像」、「紅衣自畫像」的身體姿勢皆為正面,「執扇自畫像」、「黑衣自畫像」、「臨窗自畫像」的身體姿勢皆為「S型」的動勢。再以人物的配置物來分,「綠衣自畫像」、「紅衣自畫像」、「執扇自畫像」手中分別拿書、信、扇子,而「黑衣自畫像」、「臨窗自畫像」的配置物都是盆花。從臉型、髮型、頭部傾斜角度、身體姿勢與配置物等層面來分析,我們可以推知「綠衣自畫像」、「紅衣自畫像」應當在「執扇自畫像」、「黑衣自畫像」、「臨窗自畫像」之前。
在這些自畫像中,「黑衣自畫像」是被公認為最美麗的自畫像,許多潘玉良的相關書籍都喜歡拿這幅畫作為封面。其顏色用的並不多,眼白比起其他自畫像較不明顯,看起來很深邃有點Amedeo Modigliani的味道。這樣的眼神配上一襲黑旗袍更增添古典氣質,她的右手手肘放在桌上,手腕沿著桌腳垂下,右手食指在左手手腕上輕點,配合如彎月的眼神,讓人感受到有一種焦慮的感受。花瓶內的花雖色彩繽紛,但毫不搶奪人物的峰頭。原因是花瓶的藍色有讓瓶內的花冷靜內斂的效果,白色的布、咖啡色的椅子、土黃色的背景、黑色的衣服、藍色的花瓶都幾乎是同色調的,加上平塗使畫面具有靜謐的氣質,無怪乎它是潘玉良最迷人的自畫像。
(二)側坐女子
圖六測坐女子 Ink 38×26㎝ 1959
圖七:側坐女子 Ink 38×26㎝ 1959
這兩幅畫都是相同的構圖、相同的媒材、相同的年份所創作,是潘玉良六十四歲的作品。可以看出她對相同構圖、不同作畫方式所產生出的效果相當有興趣。
這兩張畫都是用水墨構成的,ㄧ張只敷以淡淡的顏色增加肉體的量感;一張則用點「點」出來,做出來很多質感與筆觸。
左邊的質感做了很多、用不同的顏色堆疊出筆觸,但因紙的材質的緣故,左邊這幅畫一整張顏色都很深呈咖啡色系,整個畫面的顏色比較重用色點製造出的筆觸比較多。它做出了一個氣氛,以水墨畫來說,這幅圖太滿了、太多了;但以西化的角度來看這個「滿」與「多」,卻又讓人覺得可以接受。
相較於左邊這幅注重在質感表現的畫,右邊的這幅,清清淡淡、優優雅雅、簡簡單單。顏色只有兩種:黑色與膚色。膚色雖尚未填滿,但少少幾筆就能表現出肉體的感覺。與左邊重量感的女體比起來,右邊這幅畫的女子體態更加輕盈、皮膚更加有吹彈可破的感覺。
(三)正面坐姿作品比較
圖八:花樣容顏 oil 78×120㎝
這幅畫很明顯受到野獸派影響,從地毯、椅子、桌子的寒暖對比可看出來,而人的身體反光也是寒暖對比。從窗外透進來的光可以從地毯上的深藍、淺藍發現。這個女子的姿態是斜坐的,脖子很長、呈S型的坐姿,可以看出受到Modigliani的影響,Modigliani總是把女人的脖子畫得很長,臉畫成長橢圓形,左傾或又右傾23.5°。另外,這幅畫面的景深明顯比潘玉良其他畫作的景深明顯而且內容也較其他人物畫的內容豐富。
在這幅畫上的幾乎都是別人影響,少有自己的風格,據推斷應該是他早期的作品,在這幅畫中,他的自我風格在於人體依然用線描。窗簾顏色很深,加強前後顏色的對比、遠近,陽光從窗外射進來,女人藉著陽光欣賞著自己鏡中美麗的容顏。
(四)坐姿裸女圖
圖九:坐女人體 oil 65×29㎝
圖十:斜坐女子oil 90×64㎝ 1942
圖十一:席地坐女人體 oil 33×24㎝
將這三幅畫拿來比較是因其畫法有相同的地方,三幅作品的肉體都不是用點狀描繪而是色彩的堆疊,且共同特色都有使用「輪廓線」:
第一幅畫「坐女人體」除了女體的下巴和左手手指以外,其餘輪廓皆有輪廓線;第二幅畫「斜坐女子」身體有輪廓線但不明顯,最為明顯的是帽子的輪廓線。第三幅畫「席地坐女人體」則在人體部分都有輪廓線。
首先第一幅「坐女人體」的輪廓線與肉體顏色之陰影融合、較不突兀,所以在畫面上比較是繪畫性,不是線性。而頭髮隱没在背景中,也沒有描線,但很自然知道女主角是長髮。五官中有些勾描,像是眉毛、雙眼皮、鼻子側邊、唇縫間、外圍耳廓ㄧ點點,但大體都十分和諧。除了左大腿姿勢比例有點怪外,大體來說,都還是不錯的好畫。潘玉良依然企圖在這幅畫中擺弄主角的姿勢為「S」型的動態。畫面中最美的部份在於她放鬆的神態,五官表情也極盡柔媚。
第二幅「斜坐女子」在身體部分的線條描繪都還算自然。帽子使用明顯的暗褐色(近黑色)線描,感覺材質相當柔軟,使我們對於帽子與身體的搭配感覺知道此是兩樣不同畫面或不同空間的事物。畫中女子同樣也呈現出「S」型的姿勢,其中最能展現女性柔美氣質的是女主角的纖纖素手,指尖的柔美與水嫩充分展現了主角的魅力。
第三幅畫「席地坐女人體」,在身體的色彩上沒有像第一幅、第二幅做明暗深淺的描繪,而是大塊面的平塗,再用褐色的線條溝描,使得整個人體感覺又點像是「黏土塊」。臉雖然也是平塗,但她的五官有營造出生動的感覺,右邊的眼睛因為被撐住頭的右手拉成瞇瞇眼,左眼以自己方向的45度左上角往上看,表情有點「想心事」的神韻在,眉毛的角度也是隨著眼睛的形狀變化。紅唇、雙下巴、頭髮的表現都有其韻味。
以人物的美感情態來說,前兩幅圖的美感都是西洋式的,「席地坐女人體」則有中國式的女性美。這幅圖跟潘玉良的許多畫作一樣沒有畫鼻子,傳聞她因為鼻子過敏,所以不喜歡畫人物的鼻子。
(五)安妮絲
圖十二:半躺黑女人體 oil 64×92㎝
圖十三:女僕 oil 60×92㎝
「半躺黑女人體」、「女僕」這兩幅畫畫的是同ㄧ個人,陪伴她一輩子的女僕與姐妹「安妮絲」。
第一幅「半躺黑女人體」其背景與空間的結合頗有平面幾何分割的感受,第二幅「女僕」其背景與空間採用單色系漸層的方式。兩幅畫的人體都有採用「線描」,第二幅的線描比第一幅線描明顯,人的肉體畫法大致相同。
「半躺黑女人體」光源比較不明顯,色調比較平,而且這構圖也在許多畫家的作品中見過,姿勢也是屬於古典的姿勢,女體比較樣式化,畫面較平,畫面好像沒有什麼特別加重描繪的部份。「女僕」的姿勢也是西洋畫中所常見,而與第一幅「半躺黑女人體」相較,它有一個柔和的光源,所以比第ㄧ幅畫有立體感,而且人物有戴上耳環,相較之下,第一幅畫的「安妮絲」比較樸素,第二幅畫的「安妮絲」較有打扮。「女僕」的焦點則是在於她的表情,她的面部朝向光源,可看出其表情凝重,整幅畫的意象帶往坐在椅子上深沉的沉思,相較「半躺黑女人體」的寧靜來說,「女僕」則較為動態。
(六)側坐裸女
圖十四:跌坐oil 38×49㎝ 1953
圖十五:凝望 Ink 61×81㎝ 1954
這兩幅畫都是裸女坐圖,兩張圖中的女子的臉都不是正面,但是畫法不同。
第一張圖「跌坐」畫法與畫風都和「席地坐女人體」很像,都是平塗、線描的方式,但他採用一些縱橫的線條試圖讓人體具有「量感」與「立體感」,背景也是以縱橫的線條營造出深度與氣氛,但是感覺上,只是從「黏土塊」變成「雕像」,非常的形式化,其姿勢也是雕像常見的姿勢。
第二張圖「凝望」,與第一張圖「跌坐」不僅畫法不同、媒材不同、感覺也不同。
首先,是線描的部份。中國畫的筆墨線條,本來就是筆墨、紙張的交互感應所引發出的奇特變化與韻味。一旦這種線描是出現在油畫布上而不是出現在紙上,就反而有僵硬、死板的感受,但是出現在紙上,就有筆墨與紙張互相滲透的流動韻味,這就是第一張圖「跌坐」與第二張圖「凝望」的基本差別。
在油畫上的線描即使表現再有感情,也是堅硬的,不像筆與紙的交融那樣柔軟,韻味也不足夠從這兩幅話便可立即見真章。
堅強孤傲的畫魂
潘玉良的人物畫有各個不同國籍,其中以女性居多。她將女性的凝視、溫婉與嬌貴等神情表達的栩栩如生。也透露出民初時的女性氣質,既保守、又現代,在那個處處受西方衝擊、傳統與現代衝突感的年代,潘玉良企圖在畫作中保留濃濃的中國風,卻又巧妙的接合西方繪畫藝術於其中。她一生愛國,即使回不了祖國也堅持不入法國國籍,在她剛毅的畫筆下,我們看到一個不屈的繪畫靈魂。她從不向命運低頭,即使曾經身陷妓院,卻也從沒辱沒其尊貴的身軀。她從社會底層爬起,從目不識丁變成了一名學者,即使後來仍不見容於當使保守的中國社會,但她卻開創了那個艱困時帶一個不朽的傳奇。
--------------------------------------------------
問:現在有很多畫家都畫得跟相片很像,人物畫是否要跟相片很像才具有美感?
答:所謂畫得像或不像,其實有很多層面的意義。有些是精神的像,但在物質層面上不一定像;有些在物質層面上像,卻不一定能看出其精神氣質;也有的肖像畫在精神與物質層面皆不像,而是意境的相像。畫得跟相片很像,只能說是很像相片,肖像畫追求的更高層次則是,觀畫的人可以從畫作本身猜出被畫者的精神氣質,甚至是腦中一閃即逝的想法。
問:什麼風格的肖像畫才具有美感?
答:風格會經由時代與個人表現特色而不同,但美的感覺卻不會因為風格而有高下之分。重要的是觀畫的人內心有沒有「感動」,若是對較理性、不易感動的人來說,則問有沒有「感覺」,若是一幅畫能在我們心裡留下些什麼想法,那便是我們以能領悟畫中的美感了。
--------------------------------------------------
參考書目:
高玉珍、潘玉良(1995)潘玉良畫集:The art of Pan Yu-Lin。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楊克明(1996)畫魂:潘玉良。臺北市:民生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